8月6日午后,在甘肅省平涼市靈臺賓館門口,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在人群中找到我,喊我上了部長的車。
當天早上,首屆皇甫謐故里拜祖大典在靈臺縣舉行,來自全世界的針灸專家齊聚靈臺,研討針灸文化。出席完早上的活動后,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開始調研。
上車不久,劉維忠對我說:“你現在可以向部長問幾個問題。”
越野車在起伏的山路上顛簸,我掏出錄音筆,開始向部長提問。一旁的劉維忠把眼鏡扶到腦門上,低頭搗鼓起了手機。不一會兒,我的手機提示音響了。一條新微博顯示,我采訪部長的內容梗概已經被直播了。
這次意外的采訪,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這位飽受外界爭議的衛生廳長的日常工作。
2008年,上任之初的劉維忠提出走中醫特色的甘肅醫改之路,之后數次陷入風波,網上針對他的各種調侃和質疑從未間斷過。但無論有多少爭議,作為欠發達地區的甘肅,走中醫特色的醫改探索之路也從未間斷。2011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署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示范省共建協議。和甘肅一同進入這個綜合改革試點名單的,還有上海市浦東新區、北京市東城區、河北省石家莊市醫改試驗區。
王國強并不避諱當面“力挺”劉維忠:“他敢于去碰這個敏感的問題,敢于去改革、去創新中醫藥發展的一些政策,替中醫說些公道話,他本身冒著風險,也頂著壓力。他從開始就感受到了,但是他矢志不渝地堅持。”
日前,劉維忠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這是他在“任督二脈”風波之后,首度直面媒體。
“老百姓需要這個東西,為什么不做”
中國青年報:
有報道說你在大學期間就對中醫很癡迷,跟著劉東漢老先生學中醫,抄藥方,是這樣嗎?
劉維忠:
是真的。我寒假、暑假都去抄中醫方子,大學畢業論文就是關于中醫的。我學的是西醫。
中國青年報:
你是什么時候迷上中醫的?
劉維忠:
這跟迷上中醫沒關系。甘肅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出路就在發展中醫,這和我的愛好沒關系。我干一行愛一行,我在共青團工作過,也負責過計劃生育工作。我對中西醫都很重視,我們省的西醫在全國都不落后。
我思考甘肅醫改的出路在哪里,就是中西醫并重。現在西醫強,中醫弱,去年中央和省級投入74個億,70多億在西醫,到中醫的不足4個億,如果不重視西醫,能投入那么多嗎?結合甘肅的省情,從老百姓的實際出發,老百姓如果不需要中醫,憑(個人)愛好絕對推不動。
中國青年報:
你在上任后就推出“走中醫特色的甘肅醫改之路”這個思路,當時怎樣想的?
劉維忠:
當時黑龍江“雙黃連事件”轟動全國。雙黃連(中醫注射劑)打死了十幾個人,最后查出來雙黃連制劑沒有問題,是西醫不懂這個,把中藥制劑當西藥來用,不管來個什么病人,都把雙黃連當成消炎藥用,給寒癥的病人用了大寒的雙黃連,把十幾個病人打死了。我就在想這個問題,如果西醫學點中醫知識,在開中成藥的時候能辯證醫治,就不會把病人治死。讓西醫學中醫,不是讓西醫開方子,是要西醫懂一點中醫知識,一是不要反對中醫,二是開中成藥時想想這不是西藥。
中國青年報:
最終是什么讓你選擇了這條路?
劉維忠:
便宜。甘肅的基本省情是窮,沒錢就想沒錢的路子,沒錢就只能是中醫,西醫大部分比較貴,中醫療效又好又便宜。選擇中醫不是不用西醫,是把中醫的量加一加,讓兩者均衡一下。
中國青年報:
為什么給外界的印象是甘肅這幾年在搞“中醫大躍進”?
劉維忠:
如果來甘肅看一看,看看老百姓的反應就不會這么說了。發展快就成大躍進了?不能這么講。
中國青年報:
你自已也說靈感來自毛主席主導的兩場運動“城市醫生下鄉”和“西醫學中醫”,你的思維是否受到那個年代的影響,或者你的性格當中是否有那個年代的痕跡?
劉維忠:
還是不能脫離甘肅的省情。有的記者(這樣)寫是想把我寫成保守的形象,我推動中醫是保守的形象,他就想把你打造成這個形象,跟那個年代沒有關系。老百姓需要這個東西,對的事情為什么不做?現在到基層看看,老百姓生了小病,用中醫方法不花錢或少花錢就看好了,這樣就把基層的問題解決了。這條路是對的,有些人反對那就沒辦法了。
“不放棄,我做事沒有這種習慣”
中國青年報:
是什么力量讓你一定要沖破阻力,始終堅持?
劉維忠:
做一件事情,要堅持,認定對了就去做,否則什么都做不成。
中國青年報:
你搞“西醫學中醫”,有考慮過后果嗎?當時聽說有省人民醫院的醫生直接找省領導告狀?
劉維忠:
不是省人民醫院,哪個醫院的我不知道。網上也罵,有人來問我,“西醫學中醫是你想的還是誰想的,為什么要西醫學中醫?”我當時壓力大,內外交困。我就想,這個是老百姓性命關天的事,要頂住。西醫罵,不少人都不理解。那時我還剛上任,頭發都白了。
中國青年報:
你有沒有反思過,為什么會遭到不理解?
劉維忠:
新的事物出現總會遭到不理解,人們習慣按老模式走,新的模式人們怕麻煩。好多西醫剛開始也反對,擔心這么一改,評不上職稱了。后來發現不影響,因為西醫發現只是讓你學點中醫知識之前一年有500人評上了高級職稱,實施之后每年評上的有1000多人。還有一個不反對的原因在于,《中國中醫藥報》發了兩篇評論,非常關鍵,說甘肅的“西醫學中醫”創造了新的醫學模式,在醫學界扭轉了輿論,省委省政府領導對“西醫學中醫”作了批示,有了領導的批示,政界就不反對了。對評職稱沒有負面影響,西醫也不反對了。
中國青年報:
當時都反對,想過放棄嗎?
劉維忠:
老百姓不反對。不放棄,我做事沒有這種習慣。甘肅有句土話,“寧可累死牛,也不能打住車”。
中國青年報:
在“任督二脈”這件事上,你甚至說“愿意犧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換得中醫藥發展”。是不是媒體斷章取義?
劉維忠:
那是(微博上)一個人關心我,說你別做這個事了,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我說如果中醫上去了,搭上我的政治前途我也愿意。媒體就拿去炒作了。“任督二脈”也不是我弄的,是我的一個職工放在網上的,但我也不能推到這個職工身上。
中國青年報:
能不能還原一下“任督二脈”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和你在這件事情上的心態變化?
劉維忠:
這件事我沒害怕,因為我沒做壞事,只是大家對中醫經絡知識不了解,包括“豬蹄湯”事件,好多人罵你并不是出于惡意,認為沒道理他就罵你,他也不去做實驗。比如我提出的黃芪烏梅湯降血糖,直到現在還有人罵,如果有糖尿病人,試了覺得沒用,你再罵也行。
“整個體制不推動,你一個人是推不動的”
中國青年報:
組織部評價官員,常用“平穩”、“能掌控大局”等這些字眼,這幾次的風波,會不會影響到組織部門對你的評價?
劉維忠:
我挺感激組織部的。這次事件發生后,“創先爭優先進單位”就有我們衛生廳。在關鍵時刻,組織部對我們的支持還是挺大的。
中國青年報: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尖銳。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官員們都熱衷說正確的話,你在微博里時常流露真性情,經常說真話、得罪人的話,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方式?會不會覺得在官場上自己有點不合群?
劉維忠:
(微博上)有人說壞話,有人說好話,在爭議的過程中,也把甘肅中醫宣傳出去了,有負面效應,也帶來了正面效應。在甘肅這個窮地方,全國的人能來這兒看中醫,這個后續效應就出來了。好多中醫發微博,說要來支援甘肅中醫(事業)。
網絡不宣傳,誰還知道有個甘肅中醫。我的目標是打造甘肅中醫旅游目的地。如果沒有人知道,這個產業就起不來。
我們班子非常團結,沒有不合群。
中國青年報:
從2008年上任之初提出走中醫特色的甘肅醫改之路,你個人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工作推動得很艱難嗎?
劉維忠:
不是很艱難,(因為)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整個體制不推動,你一個人是推不動的。
中國青年報:
你拿什么辦法來推動?
劉維忠:
2008年以來,省里不斷推出了30多條政策,各部門都在出政策,如組織部、編辦、財政廳、人社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教育廳、旅游局等。這些年來,衛生廳與別的部門合作得很好。各部門只有很好地合作,甘肅的事業才能很好地發展。比如說文化廳拍了5部戲,與我們合作。我們與每個部門都能很好地合作。
中國青年報:
說到戲,我注意到,你組織人拍了很多戲,你為什么這么熱衷拍戲?
劉維忠:
發展中醫,是為了讓老百姓生病吃中藥。培養那么多(中)醫生,老百姓還是不吃中藥,有什么用?這是觀念的轉變。比如說艾滋病,剛開始發了那么多宣傳材料,誰看了?沒人看。我們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拍到戲里(戲劇名為《百合花開》記者注),老百姓把戲看了,全知道了,甘肅艾滋病一直是低流行,與這部戲有很大的關系。只培養醫生,老百姓不配合有什么用?戲劇用潛移默化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衛生政策,讓老百姓更好地接受。
“我恨微博,我愛微博,我更離不開微博”
中國青年報:
媒體上關于你有兩次大的爭議,一次是微博問政,還有就是關于“任督二脈”的事情。別的官員或很多人開微博,以心靈雞湯為主,你的微博內容卻很豐富,還堅持回應微博上的提問,開微博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響?你在微博世界中說話,把握的分寸是什么?
劉維忠:
開始也沒怎么注意,直接就發了。后來遭人罵,我在發之前就想一想,斟酌一下字詞。我把大的決策發在微博上,很多人就來討論,這對我們的決策很有幫助。后來衛生廳的好多決策,與網友的建議有關。互動互動,你不動他也不動。比如,開發“血庫指數”平臺這件事情,把甘肅血荒問題解決了,這都是微博建議的;還有防止假藥的藥盒毀形回收箱,作為一種制度建立起來,發了文件要各個醫院統一收回統一毀形;包括中醫藥生態養生旅游,都是微博上建議的。微博雖然風險大,但對我們的工作推動也大,甘肅中醫藥的發展,和微博關系很大。
中國青年報:
我觀察了一下你發微博的規律,早上6點你就開始發微博了,晚上睡覺前還在發。有時開會在發,下鄉也在發。你認為自己算是“微博控”嗎?
劉維忠:
我為什么要及時地發出來呢?就是為了引導全省基層衛生行政部門。我發了,他就知道工作的方向了。
中國青年報:
你個人有沒有反思過,公眾為什么會質疑和爭議一個說真話辦實事的官員?
劉維忠:
不干實事的官員也受爭議。所有官員上微博的沒有沒挨過罵的,比如廖新波就被罵過。上微博都挨罵呢,心態要擺好。
中國青年報:
提到廖新波,網上有人也把你們倆放在一起比較,他還有一段關于你的評價,你怎么評價他和你之間的差異?
劉維忠:
他講工作少,講觀點多這與他的角色有關,他是副廳長。
中國青年報:
官員開微博有什么好處?
劉維忠:
密切聯系群眾,這就是最好的方式。去基層聯系,只能聯系一兩個人,而微博把這幾百萬人聯系上來了,這不是好事嗎?
中國青年報:
是不是成也微博,敗也微博?你對微博的情感復雜嗎?
劉維忠:
我最近在寫一本書,《微博問政一年間》。我寫了一段話,“我恨微博,給我個人帶來爭議和苦惱;我愛微博,對我的衛生工作、醫改工作特別是中醫工作推動非常大,很多舉措都是通過微博建議的;我更離不開微博,在作一些決策前征求網民的意見,這是個很好的渠道。”另外,我把微博變成指揮工作的平臺,我有什么想法發在微博上,基層就照著做了,比文件快。
給自己打80分
中國青年報:
你現在怎么看待爭議?
劉維忠:
有爭議不要緊,不要罵人。現在的網絡風氣,一拍腦袋覺得不合適就罵了。還有一些人不敢罵自己的領導,看見一個當官的就罵。
中國青年報: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方舟子,你會說什么?
劉維忠:
這個不能說。方舟子罵我五六次了,我沒有回應過。我覺得沒必要,和為貴,他可能對咱的中醫不太了解。
中國青年報:
面對你的批評者和反對者,你想說些什么?
劉維忠:
批評呢,以后發微博要謹慎些;支持呢,要謝謝。批評要接受,不要破口大罵,罵人是素質問題,看見官員就出氣。
中國青年報:
如果有一天你退休了,你希望公眾會怎么評價你?
劉維忠:
不知道怎么評價。這個人有爭議、沒罵名,對甘肅中醫發展有貢獻,就行了。現在就有好多人這么說。
中國青年報:
如果你給自己在衛生廳干的事業打分,打多少分?
劉維忠:
80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