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宜秀萍
“整形美容到韓國,養生旅游來甘肅”。今年,省衛生廳提出了這樣一個看似與業務聯系并不緊密的口號。的確,不少人聽到這個口號,也會有些疑惑,旅游與衛生之間能有什么聯系呢?
“通過把甘肅打造成中醫養生旅游目的地,帶動甘肅中醫的發展,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這就是我們的初衷。”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一語道出其中關聯。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有了新的轉變,休閑旅游、養生保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關注。甘肅是我國中醫藥最早的發源地,從8000年前“味百藥而制九針”的伏羲、5000年前的名醫岐伯,到魏晉時期皇甫謐,再到漢簡、敦煌醫學等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之一,都在這片中華文明發源地留下印跡。與此同時,神奇的土地、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民族,為甘肅帶來沙漠戈壁、名剎古堡、草原綠洲、佛教圣地、冰川雪山、紅色勝跡和民族風情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
今年4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平涼市調研時指出,要依托人文歷史、名勝古跡和自然生態優勢,發展集觀光、休閑、娛樂、養生、健身等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據此,省衛生廳提出了把甘肅打造成中醫養生旅游目的地這一構想,并聯合省旅游局、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5個部門,共同出臺了《甘肅省中醫藥養生旅游工作實施方案》。
按照設想,今后3年,我省將加強旅游生態園區的中醫藥文化建設,打造一批集科技農業、名貴中藥材種植、田園風情生態休閑旅游體驗的養生觀賞基地。同時,立足富有地方特色的溫泉、沙漠、濕地等自然資源,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開發藥浴、沙療、泥浴等系列項目,開展中藥熏蒸、中藥熱敷、穴位注射、推拿按摩、中醫蠟療等特色項目。開發推廣中醫藥養生和中醫適宜技術項目,讓游客在醫師指導下親自辨認和采摘中藥材,或通過現場示教中醫養生技術,引導游客積極參與體驗中醫養生,以此帶動我省各地相關養生保健,產品的推廣使用。
在這一方案指引下,各地、各有關部門聯合行動,積極培育甘肅中醫養生旅游市場。省衛生廳相繼聯合林業、農牧、商務、旅游、食藥監等廳局下發文件,要求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提升中藥產業附加值,推進中醫中藥同步協調發展;在各級醫療機構和餐飲服務單位推廣應用藥膳;廣泛開發養生保健旅游產品。
結合近年來文化搭臺、衛生唱戲,積累了《百合花開》《黎秀芳》等劇目創排的成功經驗,省衛生廳又聯合相關部門,相繼創排了《皇甫謐》和《醫祖岐伯》,以隴原兒女喜聞樂見的秦腔、隴劇形式,生動詮釋了兩位中醫大家的傳奇故事,大力弘揚傳統中醫文化,為培育中醫養生旅游市場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省衛生廳還與讀者集團聯合,正在策劃出版300種中醫讀物,包括中醫口袋書,方便群眾閱讀使用。圍繞提高中醫養生旅游知名度,我省還計劃今后每年邀請百名以上國外中醫愛好者來甘肅學習針灸等15項傳統中醫技術,每個國家邀請10名患者前來免費體驗中醫治療,并組織中醫專家前往俄羅斯、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義診、講學。
各地也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加快中醫養生旅游建設步伐。如今,經過近半年建設的慶陽岐伯圣景、平涼靈臺皇甫謐文化園已初具規模。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了解“針灸鼻祖”皇甫謐、醫祖岐伯的生平,看到《針灸甲乙經》等醫學巨著,還能現場觀賞和識別50個喬灌木藥物種類,感受中醫針灸的魅力,驗證中醫針灸和按摩的療效。而慶陽市慶城縣50萬畝中醫生態養生旅游區,也正在規劃建設中。天水市政府籌集3.8億元,在麥積山附近規劃建設23萬畝中醫藥生態旅游區,擬建的“中醫治未病館”將按照五行理論,把中醫樹和草本、蟲本、動物中藥分布在5個區域種植,并繪制成地圖為游客發放,游客在治未病館做體質辨識和診斷后,帶處方和中藥地圖自助采藥,然后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自助加工服用。定西市因地制宜,圍繞兩河(洮河-渭河)、兩山(貴清山-遮陽山),著手開發兩個中醫藥旅游生態園區。同時,充分利用漳縣漳鹽、地產中草藥等,形成一批有中醫藥特色養生效果的旅游產品。依托通渭縣溫泉療養中心,豐富溫泉水浴養生和治療皮膚病、關節炎、腰頸肩病、肥胖病的方法手段,多管齊下,打響“千年藥鄉·養生定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