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骨干作用奮力推進轉型跨越
——省民政廳廳長田寶忠就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本報記者朱婕
對58個貧困縣貧困家庭的重度殘疾兒童實施救助撫養,對七種重特大疾病患者提高醫療救助標準……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指引下,省民政廳積極創新社會救助內容,各項工作深入推進。近日,記者就民政部門如何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專訪了省民政廳廳長田寶忠。
記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描繪了我省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請問田廳長,民政工作在貫徹省黨代會精神上有什么新思路、新目標?
田寶忠:我省是欠發達省份,民政事業發展中最大的矛盾是自然災害多而災后救助少、貧困人口多而社會救助少、社會福利事業欠賬多而各級財政投入少等。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的關心和支持,全力以赴推動民政事業轉型跨越發展,讓困難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最大的責任。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民政部的有力支持下,整體民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民政各類專項資金由2007年的18.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81.3億元,為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奮斗目標和工作要求,統籌考慮全省民政事業發展形勢和難得機遇,廳黨組確定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民政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全省民政事業實現“五個翻番”“一個接近”“一個達到”:民政民生資金投入、城鄉低保標準、孤兒供養和養老服務床位數量、社區服務設施覆蓋率、福利彩票銷量實現翻番,全省民政事業整體發展水平到2015年接近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具體措施是:上爭支持,外學先進,內生動力,項目帶動,加快推進社會救助由低標準單項救助向與全面小康相適應的體系配套救助轉型,災害管理由應急救災向備災減災轉型,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轉型,雙擁工作由軍地共建向軍民融合式發展轉型,基層專項社會事務由注重管理向管理服務轉型。通過抓好9個全國性示范創建和“五個轉型”,實現全省民政事業跨越發展,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做出努力。
記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請問田廳長,在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上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田寶忠: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和實效,始終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總的考慮是:緊密結合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全面提升社會救助體系的質量和層次。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聯村聯戶行動,是在國家確定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秦巴山區、六盤山區和藏區58個貧困縣中開展的。而這些地區,正是民政部門的重點服務地區,也是社會救助的重中之重,全省76%的民政服務對象、90%以上的社會救助資金都在這些地區。
我廳在所聯系的8個貧困村、419戶貧困家庭中調查發現,因病因殘致貧的平均比例高達40.1%,其中因殘疾兒童致貧比例達11.9%,如不解決因病因殘致貧問題,這些家庭脫貧奔小康基本無望。為此,我廳根據國家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精神,大膽突破有關政策規定,積極創新社會救助內容,提出將58個貧困縣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的貧困家庭重度殘疾兒童納入福利院實施救助撫養,對七種重特大疾病患者提高醫療救助標準、改“醫后救助”為“一站式”即時結算救助。目前,這兩項關系2.5萬戶家庭、約10萬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救助政策已經省政府辦公廳批轉各地開始實施,并爭取到民政部醫療救助專項資金6.7億元,足額的財力保障為群眾得實惠、干部受鍛煉、機關提形象拓寬了空間。
下一步,我們要將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與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社會救助體系的質量和層次。一是抓試點改革。國家扶貧標準的提高,對農村低保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們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確定了3個試點縣和6個參試縣,正在開展以規范收入核查、確定補助水平、健全保障機制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低保試點改革。二是抓銜接配套。進一步完善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為主的長期性生活救助,以冬春生活救助、災害救助、臨時救助、流浪乞討救助為主的臨時性應急救助,以醫療、教育、住房、取暖和法律為主的專項救助,加快構筑多層次、廣覆蓋、立體式的基本民生保障網絡。三是抓救助實效。一方面,爭取民政部進一步加大救助資金的傾斜支持力度,不斷完善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合理提高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保障水平。另一方面,進一步規范社會救助操作程序和監管考評,加快建立低收入家庭信息比對機制和低保信息系統,實現社會救助精確管理、陽光救助。
記者:轉型跨越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核心所在。剛才您也談到,今后全省民政工作要圍繞落實民政部確定我省的9個全國性示范創建推動轉型跨越,請問有哪些舉措?
田寶忠: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雙五雙十雙百示范工程”,帶動市、縣共開工建設項目700多項,總投資30多億元,開創了全省民政基礎設施建設新局面。特別是爭取民政部出臺的支持《意見》,明確要求我省建設的9個全國性示范創建。組織實施好這9個示范創建,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就抓住了我省民政事業轉型跨越的根本和關鍵,也就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和發揮各種支持政策的疊加聚集效應。
一是以創建“全國北斗減災示范工程建設省份”為抓手,帶動減災救災工作轉型跨越。近年來,我們緊抓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機遇,安排投資11.77億元,開工建設了覆蓋全省的防災減災項目275個,全省減災救災體系初步形成。今后,我們要圍繞創建“全國北斗減災示范工程建設省份”,抓緊實施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監測與評估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加快形成覆蓋省、市、縣及部分鄉鎮的四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
二是以創建“全國臨時救助制度示范省份”為抓手,帶動社會救助轉型跨越。我省是全國率先實施臨時救助的7個省份之一。目前已救助43.8萬人次。我們要充分發揮率先建制的優勢,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探索救助的有效方法,將示范成果向社會救助其他制度延伸拓展,帶動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提升層次質量。
三是以創建“全國社會福利服務標準化示范省份”和“三個示范基地、一個示范區”為抓手,帶動社會福利服務轉型跨越。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推進天水麥積和張掖甘州全國綜合性養老示范基地、全省孤殘兒童救治康復示范基地、臨夏市國家級少數民族地區綜合性社會福利服務示范區建設。今后我們將以此為帶動,統籌推進虛擬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農村互助敬老院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爭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25張。
四是以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動態管理和屆中檢查評估示范省份”為抓手,帶動雙擁優撫安置工作轉型跨越。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雙擁創建常態化工作機制,認真實施城鄉一體、以扶持就業為主、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探索建立“普惠”加“優待”的優撫保障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強軍、報國、富民”的目標。
五是以創建“平安和諧示范邊界”為抓手,帶動基層社會事務轉型跨越。近年來,我們聯合四川等8省區簽訂了界線管理工作友好備忘錄,形成了省際邊界地區平安和諧協作機制,為全國平安和諧示范邊界創建提供了經驗。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省界地區平安和諧協作機制,健全區劃地名、社區服務、社會組織管理、婚姻收養登記、殯葬服務管理等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服務體系,切實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