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ㄌ焖宣湻e區甘泉鎮81歲的農民董桂花在耙地。董桂花兩個孫子在外打工,家中兩畝地主要由她播種。她傷感地說:“這五分地要在年輕的時候用不上半天時間就翻完了,可現在翻完這些地最快也得四五天時間!保
。ò足y市會寧縣會師鎮紅花溝村農民馬俊生和老伴李玉蓮正在往地里運肥。馬俊生今年78歲,李玉蓮72歲,兒子、兒媳和孫子常年在外打工。)
(定西市安定區稱溝鄉楊河村85歲的農民張國智走在鄉間田野上。)
●采訪手記
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甘泉村81歲的農民董桂花坐在地里拿著耙子吃力地翻著地。一頭白發和十分孱弱的身體讓董桂花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得多。
“莊稼地里掙不了錢,村里40歲以下的人幾乎都不種地,他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上學,真正務農的人用手指頭都數得清! 57歲的農民王瑞龍告訴記者。
甘泉村有554戶農民,2775畝土地,全村有近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在外打工,種地的只能是老人和婦女。
慶陽市正寧縣長口子村村民張永民和老伴在地里仍用傳統的方式播種玉米。張永民的兩個兒子和兒媳都在上海打工,一年中只有春節才能回家,7畝多地全靠兩位老人勞作,種不了的土地只能荒著!叭山地已經3年沒種過了,荒草都長了一人高!
長口子村村支書張更高告訴記者,村里有農民560多戶2000多人,8年前每到這時田間地頭隨處都能看到紅男綠女忙碌的身影。
會寧縣柴門鄉二十里鋪村,73歲的王文福仍然是家里最主要的勞動力。前幾年他做了一次大手術,但每天還要佝僂著身子下地干活。王文福兒子、兒媳都在外打工,家里36畝地只能靠他和老伴。
近幾年,二十里鋪村幾乎三分之二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即使不出去的,寧愿閑著也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因為種地無錢可賺。
記者了解到,二十里鋪村種一畝地小麥收入大約是560元,成本是320元,其中水電費110元,種子140元,化肥60元,農藥10元,每畝收益只有240元。而在外打工一天收入是60元—80元,二者差距太大,成為許多年輕人離開土地的根本原因。
在柴門鄉,像王文福一樣的老人共有3323位,占全鄉人口的16.5%。其中,有2700位老人急需解決生活照料問題,而這樣的一個小村莊卻是如今農村空心化現象的一個縮影。
記者每次到農村采訪,都會吃驚地發現,村莊里幾乎見不到壯勞力,除了老人婦女就是孩子。當鏡頭一次次向地頭忙碌的老人、婦女聚焦時,心中都有一種酸楚和陣痛:六七十歲,七八十歲,本來是頤養天年的年齡,但他們卻承擔了這個年齡不該承載的生活重負。
在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婦女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的這一現實情況下,誰來種地已成為時下農村必須直面的現實。這一話題的背后,又有著土地流轉、農業現代化等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連續8年增產,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撐起這個“了不起”的,除了那些種糧大戶外,還有這些默默耕作的老人。社會該為他們做些什么,我們又該怎樣解決農業生產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呢?
策劃 張建偉
文/圖本報記者呂建榮
(定西市隴西縣云田鎮三十里鋪村57歲的農民陳瑞龍在田間勞作。)
(天水市秦安縣雒堡村種田收工后的老人們。雒堡村有1368口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280多人,1000多名年輕人中有70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村里2400多畝農田主要靠老人和婦女耕種。)
(天水市秦安縣折橋村76歲的農民孫元順坐在地頭休息,面對繁重的農活,眼中充滿了困惑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