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永圖“富民興隴”一席談
——縱論國內外經濟形勢 共話富民經濟發展
龍永圖:生于1943年5月,湖南長沙人,在貴州長大,他是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原博鰲亞洲論壇理事、秘書長;他曾就讀于貴陽八中、貴州大學外語系。1965年畢業后到外經貿部工作。1973年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國際經濟學專業,2005年獲該校榮譽經濟學博士。
龍永圖經常作為嘉賓應邀出席世界著名研究、學術機構和知名大學組織的研討會,其中包括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倫敦經濟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荷蘭全球論壇、日本淡島論壇、太平洋經濟論壇,英國皇家學會、美國亞洲協會、美國亞洲基金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他曾經主編了《全球化·世貿組織·中國系列叢書》。
看中國:還將高速發展20年
要看清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就要像胡錦濤同志講的,關心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問題。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問題決定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只有把大的趨勢問題把握準確了,對日常碰到的熱點、難點問題,才會有準確的解讀,當國際形勢出現變化和波動的時候,才能夠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過去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10年。目前國內國外特別是國外有很多的人在質疑,中國在經過了1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還能否保持這樣的發展速度?我認為,中國發展有兩個基本的內部動力,這兩個基本的動力是城鎮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程度,城鎮化率越高,說明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也越高。全球金融危機后,雖然世界經濟遭到了重創,但是全球化大的趨勢沒有變化。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也不會改變,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動之下,中國將繼續保持至少20年的高速增長戰略機遇期。因此,中國發展的增速不會降下來,未來經濟還會繼續保持至少在8%左右的增速。
中國現在所處的國際地位在大幅提升,有三個重要轉折點:一是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標志著中國重新返回國際政治和國際外交的主流;二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全球經濟的中心地位;三是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那一年將成為中國國際地位上升到新的臺階的重要標志。站在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高度來看這些重大變化,就會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樣,對西部地區的發展而言,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要從分析形勢中得到力量。
談美國:金融危機未動美國根基
美國毫無疑問還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次金融危機并未真正傷到美國的元氣。 首先,金融危機主要波及的是美國金融業,對實體經濟影響和傷害并沒有想象中大。而美國的立國之本是其實體經濟,從奧巴馬總統推出的經濟振興計劃中也可以看出,該計劃對金融業的關注度并不高,而對實體經濟卻要求政府傾力相助。
其次,美國具有很好的創新文化、創業文化,這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匯聚到美國。鑒于已經出現的經濟危機大都能通過科技創新、生產力進步來化解,所以美國在擺脫危機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優勢。
中國外匯儲備為何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主要是當前我國缺乏國際一流的金融人才。中國以往一直是外匯短缺國家,但入世后外匯儲備突飛猛進,漲了幾十倍,能進行國際化金融投資的人才儲備跟不上。我們要下決心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現在歐洲很“麻煩”,美國、中國都不可能救歐洲。與二戰后實施“馬歇爾計劃”不同,現在美國的利益關注點已由歐洲轉向亞洲,而且美國自身的金融危機“后遺癥”還未完全解決,所以再來一次“馬歇爾計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再看中國,也不可能救歐洲。中國人均GDP才4000美元,歐洲人均GDP卻高達上萬美元。窮人怎么能救富人呢?
要解決歐債危機,只能靠歐洲自己救自己。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200多年工業化,歐洲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最近五六十年還以極大的政治智慧和決心,建立了歐盟和歐元區,他們不可能一夜之間毀掉自己幾十年區域一體化的成果。分析世界經濟形勢,就是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到全球范圍內去考慮,關鍵是準確把握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明確中國在全球發展中的基本定位,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產業升級,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互利共贏的基本戰略。
說甘肅:著力發展富民經濟
目前對中國經濟最大的挑戰就是經濟轉型的問題。經濟轉型就是把經濟發展的好處,怎樣最終轉移落實到老百姓身上,把GDP轉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錢,轉成老百姓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實現這個目標,轉型就成功了。
經濟轉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經濟增長從更多注重數量到更多注重質量的轉變;經濟結構從以制造業為主向以制造業、服務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政府的政策目標以重稅收向重就業的方向轉變;從以國有大企業為主導的企業發展模式,向多種所有制企業、大中小微企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
衡量經濟轉型是否成功,主要是有兩個標準:一是人的生活是不是更加幸福、更加富裕;另一個是社會是否更加穩定、更加和諧。
甘肅要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中,出口可忽略不計,要堅持以投資為主。
要牢牢地掌握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的這個方向,特別是要堅守制造業,堅守實體經濟。中國發展制造業是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整個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是中國經濟在國際競爭當中的強項,這個趨勢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改變。
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做好富民經濟。從全國情形來看,甘肅想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東部、沿海城市不太可能,因此甘肅的經濟就應該是富民經濟,要實實在在地搞富民工程、富民項目、富民經濟,培育當地的民營企業、中微小企業,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要從實際出發,營造好投資環境。對西部地區而言,大規模的實體產業轉移是不現實的,所以要從實際出發,營造好投資環境,打造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文化,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服務文化,吸引高端人才、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到甘投資。
在發展中,甘肅還應當揚長補短。甘肅的“長”就是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有效揚長,甘肅很有可能會形成全國領先的文化產業。而“短”則是惡劣的生態環境。建議甘肅應加大生態建設,在生態保護上盡最大的努力。
對于文化發展,建議西部地區要推動包括實體文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文化、適應經濟轉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內容的文化建設,將實體文化作為產業發展的載體,融匯到其他產業,同時樹立適應經濟轉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觀,打造誠信守法的社會文化,奠定良好的符合市場經濟的文化基礎。
(本報記者 朱婕 整理 張子恒 攝影)
“富民”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專訪龍永圖
本報記者 謝志娟
龍永圖對于甘肅,甘肅對于龍永圖,彼此并不陌生。連續3年,龍永圖都曾來到蘭州,在各種講壇上縱論世界經濟、橫觀甘肅發展。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可貴建議與珍貴記憶。
7月7日,龍永圖再一次來到這里,做客甘肅省領導干部“富民興隴”系列講座,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龍永圖再一次以其卓越的口才、開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為現場千余名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講座結束之后,在前往機場的短暫時間里,龍永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此次來甘肅,龍永圖聽到甘肅人說的最多的是“轉型跨越”、“富民興隴”,在他看來,這些提法都非常符合甘肅的實際,“發展經濟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尊重國情、省情、地情”。
對于經濟欠發達的甘肅,無論通過何種方式與途徑,都應將“富民”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龍永圖認為,“從全國情形來看,甘肅要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東部沿海省區,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甘肅的經濟就是搞富民經濟,把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提高,縮小與東部的差距,這就是甘肅對全國最大的貢獻。”龍永圖說在解決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城市擁堵等與民生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上,甘肅都可以同東部同步進行,解決得好,就可能超過東部,實現“轉型跨越”。
除了甘肅的經濟發展,龍永圖對甘肅的生態建設也十分關注。
他至今記得第一次來甘肅,從飛機上往下看時,映入眼簾的景象,“大片的土黃色,山連著山,當時我的心里就很沉重。甘肅的生態環境很脆弱,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
“對生態要順其自然,遵循客觀規律。一般來說,人是抗不過老天爺的,就算抗得過,也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種代價不值得。”大的生態環境靠人力難以改變,但在脆弱的生態環境下,可以通過努力營造一些小環境。蘭州的蘭山上一座生態園給龍永圖以深刻印象,園內綠意蔥蘢,頗有江南韻味,他說:“從點點滴滴做起,逐漸改變人們對甘肅的一些傳統看法,逐漸提高甘肅在全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這次來到甘肅,從蘭山之頂再一次看到連綿不斷、波濤洶涌的山脈時,龍永圖的心里有了不同的感受,“就像我在美國看到的科羅拉多大峽谷,非常的雄偉、非常的開闊,給人強大的沖擊力,這樣的景象別處少有。”如同人有不同的性格,一個國家或地區同樣也有其獨到之處。“關鍵要讓人感受到不同、并愿意品味這種感受。”龍永圖說道。
蘭州夏日的涼爽,同樣給龍永圖以深刻印象,“全國大部分地方一到夏天就持續高溫,而蘭州和甘肅許多地區都是很好的避暑勝地。這些都是優勢,要學會放大,讓大家知道,讓大家愿意來,來了一次還想來。”
揚長補短,是龍永圖在蘭期間,屢次提出的一條中肯建議。
揚長,是指揚文化之長;補短,是指補生態之短。多年與經濟打交道的龍永圖敏銳地看到了甘肅的文化優勢,“大有文章可做,甘肅搞文化產業是有優勢的。”龍永圖對于文化發展有自己的理解,“文化是一種很有穿透力的力量,它融于方方面面。”因此,龍永圖認為,提文化產業不如提文化建設更為全面。文化建設的內容除了發展一個個實體文化之外,還要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文化、誠信守法的社會文化、企業主體的市場文化,同時培養全民共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這樣文化建設的內涵就更為全面。
通過各類媒體,人們能夠看到龍永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中國入世功臣的他,在我國加入世貿已有10年之后,仍沒有停下腳步,行程總是很滿,人總是在路上。
“我這一生都在搞對外經貿,10年入世談判,8年博鰲亞洲論壇,長期都在和世界各國打交道。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有些不同。”龍永圖坦言自己在國內多種場合,講外國好的地方要多一些,講人家有什么長處我們應該借鑒。但在國外做報告、開講座、參加活動時,宣傳和推介中國的優勢和進步就更多一些。這樣做是為了使彼此有一個較為客觀的了解,“這有助于雙方更順暢地交流,有助于我們建立更好的國際環境。良好的國際環境,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可以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
在叩開世貿之門之后,龍永圖至今堅持在做的是為了叩開國人看世界、世界看中國的心靈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