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 破冰前行
——從省雜技團看我省文藝院團體制改革
本報記者 張 倩 施秀萍
文化體制改革是場攻堅戰,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更是這場攻堅戰中“難啃的骨頭”。
從生存一線的苦苦掙扎到立定腳跟、站穩市場,從難以維系到年收入達千萬元……在這場攻堅戰中,省雜技團歷經改革大潮洗禮,煥發出勃勃生機,開拓出文藝演出事業的一片廣闊天地,成為我省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樣板”,也使我省其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信心倍增。在面臨體制、身份、市場、發展等一系列艱難抉擇時,我省國有文藝院團義無反顧投入到改革大潮中。目前,全省79家國有文藝院團,除中央批準7家保留事業體制、省上批準3家劃轉、6家撤銷,其余63家已全部轉制為企業。
思路決定出路,從百萬“負”翁到千萬富翁
省雜技團是全國文化體制改革42家試點單位之一,也是我省文藝院團唯一一家轉企改制的試點單位。2010年4月,甘肅省雜技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比其他院團整整早了兩年。事實上,早在2006年轉企改制前,為扭轉慘淡經營的局面,省雜技團已經開始積極大膽探索,“摸著石頭過河了”。
前不久,記者到省雜技團采訪時,午休時間還忙得腳不沾地的省雜技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易昭銘笑著說:“以前可真沒這么忙!
2006年以前,省雜技團負債160多萬元,僅有的一部座機欠費停機,演出時斷時續,演員只發四五百元工資,有時甚至發不出分文,人心渙散。面對如此現狀,被逼到生存邊緣的省雜技團一班人認為,如果繼續“等、靠、要”,不盡快加大改革力度,有朝一日終將會被淘汰!案母锍蔀楫敃r唯一的出路!币渍雁懻f。
2006年,省雜技團進行內部機制改革,實行優勝劣汰。為了進行正常的演出,他們一方面“騰籠換鳥”,對不適合本崗位的演職人員給予新的安排;另一方面,積極“擴籠壯鳥”,在全國招聘演員,組成100多人的演出陣容,形成薪酬與演出掛鉤,多勞多得、能勞多得的分配格局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激發了演職人員的活力。同年2月,創排大型雜技樂舞晚會《祝福祖國》和《西部風情》受到觀眾喜愛,連續兩年每年演出300多場。
小試牛刀之后,省雜技團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走市場、找出路。
經過多次調研考察,他們驚喜地發現:享譽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每年有數百萬的中外游客,而敦煌演藝卻呈空白狀態。
緊盯著“敦煌”這塊蛋糕,2006年6月,省雜技團主動與敦煌市協商并達成協議,由雜技團牽頭將敦煌電影發行放映有限公司、敦煌藝術團跨地區兼并,整合為“敦煌雜技藝術歌舞劇院”,走旅游與演藝相結合的路子。
緊接著,他們想方設法、千方百計找資金,通過貸款、借款、職工集資籌集2600多萬元,將原敦煌電影院擴建為設施齊全、設備一流的現代化敦煌大劇院。同時,再次通過社會融資、職工集資等方式自籌資金700萬元,量身打造、創排了以敦煌文化為素材的大型雜技劇《敦煌神女》。
易昭銘告訴記者,“盡管當時很多人衷心勸告我們風險太大,但雜技團認定‘成果總是伴著風險’,依然勇往直前!惫黄淙,集雜技、歌舞、武術、魔術、威亞特技于一體的《敦煌神女》一經上演,便受到了無數到敦煌旅游的游客喜愛,外賓更是直呼“在中國的西部看到了一場最好的演出”!
一系列大膽改革取得多贏局面:《敦煌神女》演出徹底改變以往在敦煌旅游“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尷尬,形成觀莫高窟、游月牙泉、看《敦煌神女》的經典旅游組合;2011年,僅《敦煌神女》演出600多場,收入超過千萬元,與2005年同比演出場次增加了10倍,演出收益增加了百倍,一舉扭轉省雜技團、敦煌電影發行放映有限公司、敦煌藝術團長期負債的被動局面;一線演職人員的錢包也隨之“鼓”了起來,基本工資+生活補貼+崗位補貼+年終獎,月收入四五千元算是平常……
實力決定地位,從立足敦煌到走向世界
“改弦更張兩年便柳暗花明!币渍雁懶蜗蟮刈髁烁爬,“成為企業,效益是第一位的。要實現文化與效益的手牽手,必須進行文化與市場的面對面!
從構思、選材、創排到上演,《敦煌神女》鎖定“敦煌”市場,借助各種營銷策略和營銷手段廣而告之“到敦煌就看敦煌文化”,以銷定產搶占了敦煌的演出市場,同時抓住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等機遇,逐步擴大《敦煌神女》的社會影響和市場占有率,實現《敦煌神女》在旅游勝地敦煌的常演不衰,甚至出現一天加演兩三場還一票難求的狀況。
伴隨著掌聲,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敦煌神女》先后獲得全國金菊獎雜技大賽優秀劇目獎、省第六屆敦煌文藝獎一等獎、入選首屆《中國創意旅游先鋒榜·中國十大最具文化創意旅游演出項目》,甘肅省雜技團有限責任公司也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
沒有迷醉在光環之下,更未在歡呼聲中止步,省雜技團而是迅速將目光轉向全國乃至全球演出市場,并很快找到與境外、國際市場接軌的運行模式——簽約式演出。2009年至2011年,《敦煌神女》精彩片段先后赴我國臺灣演出260場次、在俄羅斯3個城市巡演15場次,劇組赴泰國參加“歡樂春節”活動,赴日本、德國、新西蘭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實現“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藝術標桿定位,形成淡季不淡,經久不衰、常演常新的良性循環,省雜技團也在市場歷練中,成長為西部地區一流的雜技藝術表演團隊。
旅游旺季在敦煌,旅游淡季在路上,《敦煌神女》幾乎天天演出,永不落幕。
“如今省雜技團的地位與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币渍雁戨y掩喜悅之情地說,目前,《敦煌神女》已發展為訂單式的銷售模式,香港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韓國China cuiturai center文化中心都早早和《敦煌神女》劇組簽訂了演出合同。
市場決定未來,從單一劇目到多元產業
在易昭銘的辦公室里,嘉峪關雄關大劇院(暫定)效果圖很是醒目。
“停滯不前就是落后!币渍雁懻f,文化體制改革不僅使省雜技團起死回生,也讓他們體悟和總結了推動文藝院團發展彌足珍貴的經驗,獲得了足夠的自信。繼續深入改革,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成為全團的共識。
借鑒敦煌大劇院和《敦煌神女》的成功經驗,省雜技團繼續實施“針對市場出產品、針對產品搭平臺”的發展策略,與嘉峪關市達成協議,采取爭取文化產業專項資金+貸款+建筑商墊資+自籌的模式,投資1.5億元擬建設嘉峪關雄關大劇院。同時,他們“兩條腿走路”,加快以擊石鳴雁、馮勝將軍守關等嘉峪關城樓故事為藍本、體現明長城文化的演出劇本創作!傲幠甑浊巴瓿蓤鲳^建設和節目創排! 易昭銘信心十足地說:“除了繼續走旅游與演藝市場相結合的路子之外,雄關大劇院的整體規劃將更大,囊括餐飲娛樂、工藝品銷售等!
不僅如此,易昭銘說,計劃將省雜技團現有場地——蘭州長征劇院改擴建為省雜技團有限責任公司文化產業基地,將其打造為集商貿、演出、藝術培訓等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高地,解決退役演員再就業問題,同時讓國有資產充分發揮效益。此外,天水麥積山景區大劇院和以伏羲、女媧為題材的綜藝雜技劇項目也正在商談之中。
場館建設在敦煌、嘉峪關、蘭州、天水等景點遍地開花,精品劇目在不同地方同時上演,還要進行產業多元化發展,“人力、精力是否足夠?”
面對記者的疑問,易昭銘輕松笑稱,多年的改革經驗和市場積累,讓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自信從容應對。因為,他們深信,只有立足市場,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文藝院團的未來也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