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區旱作農業工作座談會在甘召開
李建華張桃林胡靜林出席會議并講話
本報蘭州訊 (記者王朝霞)6月7日,農業部、財政部在甘肅省首次聯合召開全國部分省區旱作農業工作座談會。會議強調,發展旱作農業已成為抗旱減災奪豐收的一項革命性措施,旱作區已成為糧食生產新的增長點,下一階段,要加大政策、資金、科技等支持力度,全面推進旱作農業發展。
省委常委、副省長李建華出席會議并致辭。他說,甘肅省探索出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已成為旱作農業發展的一項革命性措施,促使去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200億斤,凈調出超過20億斤,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積極貢獻。甘肅將以國家級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推廣旱作農業集成技術,實現農業農村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甘肅省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為全國旱作農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他強調,全國有10億畝耕地是旱作區,是發展糧食生產的增長點,“十二五”期間要力爭使自然降水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更加注重先進適用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實現從對抗性農業向適應性農業轉變;更加注重抗旱減災技術應用,實現從被動抗旱向主動避災轉變;更加注重區域發展,實現由分散布局向特色旱作農業格局形成轉變;更加注重提升旱作農業科技生產水平,實現由傳統旱作農業向現代旱作農業轉變。
財政部部長助理胡靜林說,觀看了廣河縣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令人震撼,甘肅在發展旱作農業中形成了獨有的“甘肅模式”,并在全國各地推廣。全國旱區大部分是民族聚居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對促進旱區和諧穩定、脫貧致富、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據測算,在灌區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需投入4至6元,而在旱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僅需投入2元。國家將加大投資,在旱作農業區盡快建成一批以旱作技術為主的高標準農田,為實現全國糧食持續穩產增產發掘新潛力、提供新能力。
來自全國13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與會代表參觀了廣河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示范區及殘膜回收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