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農業區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實踐與思考
省委副書記、省長 劉偉平
甘肅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省份,也是全國重要的旱作農業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針對70%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農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實際,積極探索和大力推廣旱作農業發展新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旱作農業發展新路。實踐證明,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我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意義重大 影響深遠
甘肅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災害頻繁。全省86個縣(市、區)中有67個屬于旱作農業區。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低而不穩的局面,是省委省政府一直著力破解的重大問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全省上下精心探索的結晶,大面積推廣應用引發了一場旱作農業的革命。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增強了農業的穩定性和可控性。甘肅的山旱地絕大多數分布在黃土高原溝壑區,正常年景山旱地的小麥平均畝產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災往往是“種了一坡,收了一車”,甚至顆粒無收。為了擺脫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抗旱、年年受災的被動局面,我們在順應天時和作物生長規律、建立避災型農業結構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和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著力構建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變單一技術為綜合技術、變傳統技術為現代技術的科學抗旱體系,形成了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一整套旱作農業實用技術,不僅較大幅度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為徹底改變廣種薄收的局面創造了先決條件,而且為從根本上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使旱作農業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動了種植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的發展過程,也是結構不斷調整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過程。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旱作農業區的群眾為防止干旱絕收,往往是什么都種一點、什么都形不成氣候。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馬鈴薯、玉米等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符合旱作農業區特點的產業帶初步形成,我省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和加工基地,進入玉米生產大省行列。尤為可喜的是,與種植結構調整相適應,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以玉米和玉米秸稈轉化為支撐的草食畜牧業以及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正在成為旱作農業區的支柱產業,昭示著旱作農業區將形成種養加互促共進、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實踐證明,運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玉米,比相同條件下的平膜半鋪增產35%以上;種植馬鈴薯比露地栽培增產30%以上,抗旱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和馬鈴薯面積3150多萬畝,畝均增產糧食150公斤以上,累計增產糧食400萬噸以上,不僅為十年九旱的我省實現糧食生產“八連增”和突破1000萬噸大關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為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更為重要的是,為實現全省糧食較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合施策 抓實見效
任何一項技術的革新或發明都絕非易事,而要使之推廣應用、見到實效,更需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甘肅作為發展旱作農業技術的先行者,正是經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創造和大力推廣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開辟了旱作農業發展的新天地。
一是著力集成創新,完善技術體系。針對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與農作物生長期錯位的特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力求降水期和作物需求期相融合;針對水資源總量和有效降水不足的實際,千方百計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將梯田、水窖、地膜等多項抗旱技術組裝配套、綜合運用;針對以往半膜覆蓋存在的缺陷,將覆蓋方式變為全膜覆蓋,將種植方式由平鋪穴播變為壟溝種植,將覆蓋時間由播種時覆膜變為秋覆膜或頂凌覆膜,從而形成了集地膜集雨、覆蓋抑蒸、壟溝種植為一體的抗旱保墑增產效果明顯的新體系。
二是堅持典型引路,加快推廣步伐。全省先后在不同類型的旱作農業區建立集中連片示范點和科技示范戶,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帶動了早作農業技術在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在工作推進中,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統籌考慮降雨時空分布和各地的地理條件、普及能力,將年降雨量在300-400毫米的地區作為優先和重點推廣區。同時,將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為民富民的實事,制定全省旱作特色農業項目實施方案,既注重把推廣任務落實到具體項目、農戶和地塊,又及時召開現場觀摩會、經驗交流會和部署動員會,進一步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行政推動與技術推廣雙向互動的工作機制。
三是突出技術培訓,做好各項服務。推廣伊始,組織動員省市縣各級農業科技人員,深入旱作農業生產第一線,面對面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現場觀摩、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組織技術人員和干部群眾,學習技術操作規程和標準,努力使主推技術為農民所掌握、主栽品種為農民所接受,有效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同時,及時做好信息服務和農膜、良種、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儲備調運工作,使服務貫穿于旱作農業發展的全過程。
四是強化資金保障,確保任務落實。資金投入是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關鍵環節。針對旱作農業區也是我省相對貧困地區的實際,我們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采取“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辦法,以發展旱作農業為平臺,積極整合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資金,著力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益。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規劃和年度任務,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共同推進項目實施,以實際工作成效爭取國家部委支持;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重點縣以方案定項目、以項目定資金,切實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相關部門定期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督促檢查,確保資金安全、高效、規范使用。與此同時,逐步建立起以群眾投勞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社會各方支持的多渠道投入機制。據統計,自2007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資金28.58億元,其中中央、省級財政投入6.6億元,市縣投入8.87億元。
啟迪深刻 前景廣闊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應用,既提升了全省農業發展水平,又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既使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迪,又充分展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第一,必須把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作為根本舉措。甘肅旱作農業發展能有今天這樣的局面,是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力度不斷加大的結果。要確保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必須把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作為第一生產力來抓。應清醒地看到,我省農業發展的科技貢獻率還比較低,依靠科技推進農業發展的潛力還很大。要立足基本省情,遵循經濟規律,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著力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和技術擴散“最后一道坎”的問題,努力使科技在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支撐作用得到最佳發揮。
第二,必須把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主攻方向。旱作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比較效益和整體競爭力。要立足現有資源條件,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從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品三個層次出發,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切實把馬鈴薯、優質林果、草食畜牧業等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尤其要以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為切入點,加快推動區域化布局、規;N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不斷壯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業,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努力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第三,必須把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作為重要保障。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我們絕不能因為農業比較效益低就放松農業,絕不能因為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就忽視農業。在目前農業經營規模小、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和兌現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更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總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另一方面,要在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操作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和農機具購置等生產環節的補貼力度,確保新增補貼向主產區、種養大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傾斜。再一方面,要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和農村擔保公司,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不斷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水平。
甘肅旱作農業發展的成功實踐,受到了財政部、農業部等國家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正在由省級實踐層面向國家戰略層面延伸。目前,財政部、農業部已正式確定在甘肅建設國家級旱作農業示范區,帶動和促進全國旱作農業加快發展?梢灶A見,隨著這項技術在我國北方9個旱作農業省區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將有效激發和釋放糧食增長的巨大潛力,打造糧食生產新的增長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