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蘭州訊(記者王朝霞)記者從蘭州大學干旱與草地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悉,甘肅旱作農業技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及秸草覆蓋技術,由該實驗室和甘肅省農技部門向非洲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等典型干旱國家推廣,為非洲國家解決糧食危機提供科技支撐。
甘肅省旱作農業技術走在全國前列,探索創新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開辟了一條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糧食生產的新途徑。這一重大技術集雨、保墑、保水,改變雨水時空分布不均,玉米畝均增產由300斤提高至1000斤以上。非洲的旱情影響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蘭州大學李鳳民教授和熊友才教授率隊于2011年11月赴肯尼亞考察訪問,了解到該國氣候資源狀況與中國西北的甘肅有較大相似性。為提升肯尼亞等非洲國家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糧食生產能力,由科技部支持,蘭州大學與非洲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等國家啟動實施非洲地區節水農業技術合作開發與示范項目。
今年4月春播時節,蘭州大學熊友才教授與榆中縣農技中心李小燕農藝師等組成的科研攻關組赴非洲,與肯尼亞科技人員合作,在農業研究試驗站建立200多畝的試驗基地,他們創造性地運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秸草覆蓋技術,開展以旱地玉米和小麥的集雨技術開發和示范,進行不同區域良種、覆膜與露地、白膜與黑膜、覆膜與覆草等對比試驗。在非洲國家因地制宜改進田間微集雨技術和壟溝覆蓋技術。
此次技術合作意義重大,可通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授人以漁”,解決非洲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增進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