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立軍教授“富民興隴”一席談——
領會“浙江模式”精神 推進富民興隴戰略
![](/Files233/BeyondPic/2012-5/7/2012050707013480166.jpg)
陸立軍:1944年11月生于甘肅蘭州,自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當選為首批浙江省特級專家。現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浙江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一張藍圖繪到底
發展戰略通常是充分考慮一個地區的歷史條件和現實基礎。因此,發展戰略應具有延續性、長久性,不可朝定夕改。
浙江的巨大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始終堅持富民強省這條主線不動搖,而且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產生獨具特色的“浙江模式”。
目前國內一些地區由于種種原因,往往是“一屆黨委一套思路、一屆政府一個戰略”,其結果難免會出現發展方向不清、發展重點不明、發展優勢不強、發展政策不一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正確地處理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盡管各個發展階段的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但始終貫徹了一條紅線:富民強省。
小河有水大河滿
在浙江,政府不與民爭利,主動讓利于民,尤其是在民營經濟的起步階段,政府為了鼓勵民間的投資激情,使老百姓盡快富起來,“拿”出的投資項目都是一些好的項目,讓他們有利可圖、有錢可賺。
由個體戶、家庭企業、家族企業組成的微觀經濟組織在走南闖北,直接面向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了由數千座專業市場、數百萬遍布全國各地的個體商人和數十萬家大中型企業銷售網點構織而成的浙貨營銷網絡、經營人才網絡等比較優勢,使浙江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商業利潤主要掌握在浙江企業、個體商人乃至老百姓手中,從而造就了民間資金特別豐裕的發展格局,形成了藏富于民的資金分布特色。
在2002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指出,要始終把強省與富民結合起來,“小河有水大河滿”,支持和鼓勵人民群眾創業致富,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富民強省。
富民與強省的辯證統一
推進富民強省,首先要理清“富民”與“強省”的辯證關系。
“富民”的過程,就是人民創造財富、擁有財富的過程,只有民富才能省強;省強了,各項惠及全民的公共事業才有強大的物質保障,“富民”才有堅實的基礎。
“浙江模式”以“富民”為目的,以“強省”為結果。“浙江模式”的實質,就是以個人產權為基礎,鼓勵個體戶、家庭企業、家族企業等民營經濟組織發展,以區域內部民間資本、民間人才為發展的主導性驅動力,從而造就了民間資本豐裕、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的格局。
只有強戶、強村、強鎮,才能強縣、強市乃至強省。
一遇雨露就發芽,一有陽光就燦爛
曾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張德江同志說過,浙江的民營企業家很聰明,頭腦很清醒,一有陽光就燦爛,一遇雨露就發芽,具有超強的能力。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浙江老百姓的綜合素質:不安于現狀,有改變自己貧困面貌的沖動,有搶抓機遇的意識,有勤勞致富的本領,包括技能和文化。
許多產品在別人看來是不起眼的小商品,浙江人卻能把它做大做強,靠的就是市場意識和善于把握市場的能力。
浙江人還有很強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只有幾家幾戶的“作坊”,一下就會擴展成“塊狀經濟”,進而成長為“產業集群”。浙江人不僅肯學習、善學習,尤其是善于在“干中學”,而且不惜血本、拜師求教,千方百計吸引人才,充分利用“外腦”,常年有上千名來自上海的“周末工程師”在浙江的民營企業工作,并形成了蜚聲海內外的“網上技術市場”,即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此外,浙江70%以上的科技人才集中在企業,而不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發動機”
“民營經濟+專業市場+塊狀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所指出的,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發動機”。
至2011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達230萬家,私營企業總數達72萬戶。目前,“浙商”已成為全國最活躍的企業家群體,至少有500萬名“浙商”在全國各地投資創業,可以說“浙商”在省外再造了一個“浙江”;此外,還有150多萬名“浙商”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創業經商,成為全國在境外設立企業數和投資額最多的省份。
浙江專業市場數量多、規模大、綜合競爭力強、輻射范圍廣。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場4212家,全年有形市場成交額1.4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4.1%。全省市場成交總額、超億元市場個數等多項指標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已連續21年排名各省(區、市)的“榜首”。
浙江塊狀經濟特色鮮明。浙江許多地方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一縣(市、區)一特”的產業格局。塊狀經濟既具有企業相互競爭的活力,又具有產業集群發展的效應,在小區域內形成了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大產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同類產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資源小省成長為經濟強省,關鍵就在于率先解放思想,大膽進行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改革,形成了先發優勢。
——率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利用省內省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經濟,突破資源約束和計劃平衡、內向循環的局限;
——率先發展以城鄉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非國有經濟,通過體制內變革與體制外生成雙管齊下,引發經濟運行機制的深刻變化;
——率先突破“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率先推進以產權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為重點的企業改革,較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形成股權多元化的格局,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構筑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微觀基礎。
近年來,浙江在自主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努力向中央和相關部委辦局爭取,使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舟山群島新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四大改革、試點項目被列入“國家戰略”,成為實現穩中求進、轉中求好、科學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引擎。
以人為本,尊重群眾首創精神
堅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揚群眾的首創精神,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和微觀基礎,是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著力點。
正是由于以人為本,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浙江的企業才能不斷創新,保持強勁的活力。
溫州不少服裝企業為了提高設計能力,聘請了意大利著名的服裝設計師,每年都有上百名私營企業主自發地到北大、清華、中央黨校乃至美國哈佛大學等“充電”。
海寧以皮革生產聞名,現在又成了“家紡之都”,而海寧并沒有“家紡”的生產傳統,成為“家紡之都”只能說是“學習”的成果。
近年來,以馬云、陳天橋、江南春、李書福等為代表的新“浙商”更擅長學習、創新和進行資源的整合,能更快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包括大膽開展國際并購。在2011年中國民營企業境外并購十大案例中,“浙商”企業就占據了6席。
揚長避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浙江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較早突破了力圖建立完整的地方工業體系的傳統模式,堅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著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
目前,浙江擁有一批在全國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產業。浙江從勞動力豐富而技術和資金較為短缺的資源稟賦實際出發,由廣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進而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步推進產業升級。
注重城鄉區域協調,走非均衡協同發展之路
對于我國內陸省份的一些欠發達地區而言,由于要素稟賦、經濟基礎、財力條件的制約,難以實現全面均衡同步發展。因此,在資源配置和政策投入上就必須對重點區域和產業實行傾斜,以集聚化手段實現集約化發展;同時,保持城鄉發展協同共進,使發展水平的相對差距逐漸縮小,走城鄉非均衡協同發展之路。
甘肅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精神
有不少地方是老人在建設新農村,長此以往,這些地方怎么發展。我們的人口資源怎么轉化成勞動力資源,怎么在當地發揮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甘肅全民創業怎么創?可以不種地,出去賣苦力,掙點小錢,再買點糧食吃飯,這種簡單的單循環算不算創業?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
甘肅的發展,要靠精神。精神是不是意味著苦熬、苦學、苦撐?除了苦,還有什么?這確實需要我們很好地深思。(本報記者牛彥君整理 本報記者高檣攝影)
以“富民”舉措促“興隴”大業
——訪著名經濟學家陸立軍
本報記者徐愛龍
這是一位執著甚至有點倔強的老人。有人說,在中國,很難找到第二個像陸立軍一樣的經濟學家:16年扎根浙江義烏潛心研究,發表和出版了上百篇論文和十多部專著。
出生于蘭州,在甘肅生活工作34年,后來到外地求學,并到浙江生活工作也是34年。也許正是因為擁有這一特殊經歷,使得他站在甘肅省委黨校大禮堂的講臺上向全省領導干部講解“浙江模式”顯得再恰當不過了。
5月5日上午,省委黨校大禮堂內座無虛席。“我想把在甘肅學習工作的體會,對照在浙江學習工作的體會,與大家分享。”鬢發斑白,音調不高,陸立軍謙遜地說。
兩個小時,侃侃而談,介紹浙江經驗,結合甘肅實際支招,陸立軍主講的《富民強省的“浙江模式”》成為我省舉辦的領導干部“富民興隴”系列講座的第一講,也正式拉開了這項系列講座活動的序幕。
報告結束后,記者對陸立軍進行了采訪。久居外地鄉音已改,但陸立軍對家鄉的那份摯愛絲毫沒有改變,他一直關心關注著家鄉的發展。“甘肅省委高度重視中央政策和甘肅實際的結合和貫徹,明確提出了轉型跨越、富民興隴的發展戰略,并在今年3月份舉辦了高層次的省市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對中央政策的貫徹落實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學習。特別是剛剛閉幕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通過的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發展戰略,提出到2020年,甘肅要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些都令人備受鼓舞。”
為了這次講座,陸立軍利用今年“五一”假期,專程深入甘肅一些地方進行了實地調研。從自己工作了10年的會寧,一路深入河西,踏足陌生的金昌市。這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像換了一番天地,令陸立軍頗為感慨:“甘肅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不存在缺吃少穿的情況了,正在向小康社會大步邁進,并且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一路走,一路看,陸立軍了解到:“當地老百姓對省委提出的富民興隴戰略目標高度贊同,并且對邁向小康社會充滿了信心。特別是甘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后,從大家的反映可以看出,不僅省委的決策是正確的,而且感召力很強,短短時間各地都已經行動起來了。”
“我感到甘肅省提出的‘富民興隴’發展戰略,與浙江省長期以來堅持的‘富民強省’戰略,雖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是相通的。”陸立軍說,“浙江模式”以“富民”為目的,以“強省”為結果。“富民”的過程就是人民創造財富、擁有財富的過程,只有民富才能省強;省強了,各項惠及全民的公共事業也就有強大的物質保障,“富民”才有堅實的基礎。
陸立軍在報告中特別指出:“甘肅省委的戰略決策,與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始終堅持并日益清晰、彰顯實效的‘富民強省’戰略,思路非常契合。這說明兩省主要領導依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對經濟工作的指導上,以富民為本、為先、為重,準確地把握富民和興省、強省的辯證關系,突出了發展的主線。”
“富民興隴”是甘肅省委、省政府面對新時期、新階段、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新任務所提出的大戰略,是指引甘肅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實現科學發展、轉型跨越的好路徑和新目標。“這個戰略和目標非常正確。”陸立軍說,浙江省目前已經實現了惠及全民的小康,正在朝著率先在東部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目標邁進。從浙江發展的經歷來看,甘肅省確定的戰略和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陸立軍說,盡管現在甘肅和浙江在發展上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他相信,在中央和甘肅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甘肅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通過采取種種“富民”的政策和舉措,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是完全可能的,“興隴”的宏偉目標也一定能實現。(本報蘭州5月6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