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年前,從中國西北向西、再向西,我們的祖先開拓了一條綿延8000公里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被譽為“世界文化的大運河”。
在古老漫長的絲綢之路上,有一條舉世聞名的走廊——河西走廊。它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依祁連,北枕合黎,綿延千里。作為絲綢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猶如一條璀璨的玉帶,承載著華夏文明的精華;又似一座天然橋梁,讓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集,西傳東漸。千百年來,河西走廊,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獨特貢獻;不僅創造了歷史的輝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當前,乘著建設文化強國的東風,一個宏大構想又因這條著名走廊而生。省委提出,建立全國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范區,首先規劃大規模的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這個構想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最有力的貫徹落實,是省委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大智慧、大手筆,是建設文化大省的創新性、系統性和標志性工程,是推動甘肅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的一大創舉。(2)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黃金通道。作為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這里的歷史文化遺存極其豐富。
在這綿延1000多公里的狹長土地上,文脈浩蕩,源遠流長,聚集著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5個地級市和一些世界級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嘉峪關。莫高窟保存著公元4-14世紀1000年間的490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400多身彩塑,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寶庫。其價值之非凡、魅力之永恒,在世界文化、藝術和宗教史上享有無與倫比的盛譽。敦煌學,歷百年風雨而成國際顯學。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西起點,以“天下第一雄關”著稱于世。以嘉峪關為標志,河西走廊是萬里長城現存最長、遺跡最多、形態最復雜、最能代表長城文化的地區。
河西走廊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給甘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因此,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古老的甘肅,通過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建設一流文化,承擔起對國家的文化使命。(3)河西走廊地處西北干旱區,位于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被騰格里、巴丹吉林、庫姆塔格等沙漠環抱,山地—綠洲—荒漠—沙漠成為主要的生態系統。
獨特的生態系統,造就了獨特的生態景觀。草原文化、綠洲文化、內陸河水文化、沙漠文化、冰川文化等生態文化交相輝映,別具特色。不僅如此,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屏障立,則生態安全,文明賡續;屏障廢,則生態失守,文明消失。多年以來,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決不能讓敦煌成為第二個樓蘭,河西人民咬定生態建設不放松,實施了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祁連山冰川和生態系統保護,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形成了全新的、現代的生態文化。
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態文化,不但為我國西部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啟示,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讓隴原大地豐富深刻的生態智慧,再一次煥發出新的活力。以此為依托,甘肅將超越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開創生態文明的新紀元。(4)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祖國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民族的遷徙、融合為祖國多民族團結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1247年,蒙古貴族闊端與西藏地區宗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談,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
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區域。其中,裕固族為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在這里,各民族和諧相處,共謀發展,并與青、寧、新、藏、內蒙古等省區少數民族保持緊密聯系,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多樣性民族文化。著名學者費孝通根據民族學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民族走廊”的概念。河西走廊正是這樣一條路線長、歷時久、規模大、文化積淀深厚的民族走廊。
當前,國家提出把甘肅建設成為“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兩個共同”的重大使命,歷史性地擺在甘肅人民面前。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意義重大。(5)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壯舉、霍去病遠征河西的金戈鐵馬、漢武帝通河西設四郡的文治武功、唐玄奘西天取經的傳奇傳說、邊塞詩人的千古絕唱……河西走廊豐富的歷史文化雖歷經千年,但至今仍為世人口口相傳,融入偉大的民族精神。
特別是近代以來,河西走廊以其自強奮進的昂揚姿態,不斷實現著中華精神文化的再生再造。河西走廊曾是西路軍浴血征戰的主要戰場。在這片土地上,長眠著數萬名紅軍將士,他們以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革命氣概,演繹了共產黨人最為悲壯、慘烈的英雄史詩。位于河西走廊深處的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老君廟打出第一口油井,拉開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帷幕。西北最大鋼鐵聯合企業酒鋼公司的誕生、發展和壯大,為共和國發展貢獻了鋼筋鐵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把一顆顆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送入太空,實現了偉大民族的航天夢。金川公司的崛起,結束了中國缺鎳少鈷的歷史。在茫茫戈壁灘上,隨著世界最大規模風電工程全面建設,一個充滿前景的“風電三峽”正向我們走來。“鐵人精神”、“鐵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河西走廊恢弘的“精神碑林”,成為甘肅精神的有力支撐和隴人品格的生動寫照。這些富有時代特征的精神財富,已經深深融入隴原兒女的心靈世界,轉化為科學發展的無窮力量。
隨著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的不斷深入,這條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文化走廊,必將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做出更大的貢獻。(6)40多年前,武威雷臺漢墓出土了震驚中外的東漢銅奔馬。1983年,它以其凌空騰飛、天馬行空之絕美,成為中國旅游標志,享譽華夏大地,享譽海內外。
絲綢之路是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國家旅游局推出12條旅游精品線路,“絲綢之路”名列榜首。而河西走廊又是歷史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的區域。在這里,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相得益彰,歷史之美和現實之美相映生輝,深深吸引著海內外游客。
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可以整合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敦煌國際文化旅游之都,繁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使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7)河西走廊,綿延千里,滄桑千年。如今,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應天時、秉地利、聚人和。
從戰略地位來看,河西走廊在西北坐中四聯,是西部地區國家安全的戰略縱深通道。歷史上曾有“河西者,中國之心腹”、“欲斥西域,必固河隴”的公論,也有“重開絲綢之路”的呼號,還有“建立歐亞大陸橋”的實踐。毋庸置疑,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政治上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經濟上有利于向西開放,文化上有利于對外交流,生態上有利于筑牢生態屏障。
從區域發展來看,河西走廊既是振興甘肅之“西翼”,又是聯動大西北之“重心”,其發展層次和水平,事關甘肅全局。對今天的甘肅而言,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堪稱邁向文化大省、生態文明省的“龍頭”工程。這是我省區域發展戰略的豐富和發展,展現了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從發展方式來看,誰占據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當前,甘肅要實現科學發展,尤為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撐和引領。如果說河西走廊“一五”以來主要是農業開發、工業開發,那么,打造河西走廊文化高地,則是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穿越歷史的文化開發,是一場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登頂行動”。它不僅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關系到未來的甘肅能否獲得新的優勢。顯而易見,有了這個文化高地,我省就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有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有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需要來考慮,還是從文化形態的多樣性、文明傳承的延續性、自然形態的豐富性、生態修復的緊迫性來衡量,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都是一項推進華夏文明永續發展的宏圖偉業,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功德無量的壯舉。
(8)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科學論證、科學定位、科學規劃、科學布局、科學建設,才能真正實現文化開發建設的高起點、大手筆、可持續。當前,最關鍵的是精心做好規劃編制,描繪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遠景藍圖,使河西走廊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凸顯出來,進入國家戰略層面。
應當看到,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是一項綜合開發工程。它意味著打破現有行政界限綜合開發,意味著統籌河西五市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綜合開發,意味著文化、經濟、生態的綜合開發,意味著文化生態保護傳承創新的綜合開發。通過綜合開發,整體推進,使整個河西走廊以生態走廊、戰略通道、絲路咽喉、陸上三峽等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為特色,各市形成既有機聯系、又錯位發展,既主題突出、又形成互補,獨具魅力、個性鮮明、整體一致的文化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現在,在國家戰略層面,經濟發展示范區、實驗區不少,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基地還不多見。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具有很強的唯一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進入國家戰略層面。我們要讓河西走廊成為多種“改革發展實驗”的沃土,成為“先行轉型跨越”的標桿,帶動全省其他地區文化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轉型跨越。
(9)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既有美好而廣闊的前景,又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應當看到,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是省委從甘肅的比較優勢出發,把握機遇、科學謀劃的智慧結晶。對欠發達的甘肅來說,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大事業。這深刻地啟示我們,“先謀后動、遠謀近施”這一基本法則應當貫穿于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的始終。我們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大勢下謀,在全局中謀,在機遇里謀。惟其如此,才能把河西走廊規劃好、建設好。
同樣應當看到,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任重道遠,不僅河西五市要形成合力,而且必須舉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一項工作一項工作地落實、一項任務一項任務地完成。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各安其位,各負其責,全省一盤棋,切實肩負起應有的歷史重任。
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舉措。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遵循市場規律、服從社會規律,真正實現大開發大開放。具體而言,要著力發掘文化資源,增強甘肅文化的社會影響力;著力發展各類園區,增強文化產業的要素集聚力;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增強文化企業的輻射帶動力;著力推進招商引資,增強文化產業的資本吸附力;著力培育市場體系,增強文化產品的市場營銷力。
河西走廊文化開發建設,項目是關鍵。我們要積極謀劃實施一批能夠吸引社會投資、帶動作用強、市場前景好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建設一批地方特色鮮明、產業鏈條完整、規模效益明顯的文化產業園區,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古城鎮恢復建設、典籍發掘整理、文物藝術精品展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通過艱苦細致的努力,把河西走廊建設成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的示范區,文化產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示范區,以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示范區。
(10)回望歷史,從史書所載的“使節相望于道”,到范長江筆下的“地域走廊”,河西走廊雖然有過昔日的輝煌,但最終被定格為偏遠、貧瘠、落后、閉塞的“走廊印象”。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工業走廊”,到“陸上三峽”,再到“風光大道”,河西走廊正以騰飛的姿態,崛起于祖國大西北。我們有理由相信,河西走廊大規模、高層次的文化開發建設,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史無前例的重塑、新生與超越。 讓我們乘著建設文化強國的東風,開拓河西走廊,建設河西走廊,開創甘肅跨越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