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廟會·耍社火·過大年
千里隴原春意濃 各地廟會增喜慶
春節逛廟會、耍社火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春節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地處西部內陸的隴原大地,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年俗。
蘭州
趕廟會最高興的當屬那些舉著糖葫蘆、拿著小風車的孩子們,個個穿得艷麗多彩,甭提多高興了。五泉山公園內處處有戲、好戲連連,秦腔專場、猜燈謎、逛書市,熱鬧非凡。逛廟會的樂趣,當然少不了嘗嘗各種小吃,釀皮子、甜醅子、熱冬果、烤羊肉、香噴噴的烤紅薯、熱騰騰的爆米花。過罷嘴癮再去瞧瞧那捏糖人的、剪窗花的……這年過得還真有滋有味。
今春,華燈璀璨,金城無眠。濱河路兩側張燈結彩、處處火樹銀花……
在中山橋,紅燈掛滿喜慶、藍帶勾勒風骨,“紅色之歌”唱響歷史和現代交相輝映的恢宏壯景;在城關黃河大橋北岸河畔,兩條長達1280米的巨龍正抖動著金色的“龍鱗”,似乎準備在斑斕的夜空中乘云騰飛;在市民廣場,穿過“大紅門”,走過“龍抱柱”,“二龍戲珠”頓時映入眼簾,周圍“龍之九子”也似乎從天而降,來參加這盛大歡慶的人間“盛會”。而“迪斯尼樂園”的伙伴們也不甘示弱,一齊來品嘗“白蘭瓜”、品味“三泡臺”;在張掖路,掛在柳樹上的一縷縷綠色LED“燈絲”迎風舞動,正是“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最好寫照。還有紅色燈飾制成的“碩果累累”、布滿草坪的紫色花朵、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
這一切,讓人仿佛置身于“阿凡達”的奇幻世界之中。
(玉泉觀“上九”廟會)
天水
你見過萬人傾巷的場面嗎?人海如潮,后擠前擁摩肩擦踵,你只有隨著人流前行,那會兒你決不需要向導,更不用擔心走丟,所有朝山上走的人都是去朝觀。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天水市民都要扶老攜幼去位于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觀朝觀。朝觀也稱“上九會”。相傳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每年這天,登上玉泉觀進香,是天水人覽勝迎春的第一要事。
上九朝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這是秦州本土世代相襲的慶典,既是一種對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種公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從正月初八晚,觀內各殿堂燈火通明,旗幡高掛,香煙繚繞,鐘磬齊鳴。道士衣冠整潔,誦經拜懺。子時(晚11時至次日1時)為進香高峰期,謂之“燒頭香”。正月初九是正廟會的一天,人流更加擁擠。隨著夾板舞的出現,廟會活動達到頂峰。這天,朝觀的人上山時都必買一束冬青草(俗稱吉祥草)戴于胸前,據說可消災、免病、吉祥,象征著人們祈望吉祥,過上“四季長青”般的好日子。這是流傳久遠的民俗文化活動。
給大家介紹一下夾板舞,也稱打夾板,是祭神古樂的延續,夾板舞是—組古老又獨特的民間慶典舞樂。相傳當年羅玉河山洪成災,天水市東關人祭羅玉河水神以求平安,并許愿每年“上九會”給玉皇大帝打夾板。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且規模越來越大。
近年來,玉泉觀“上九會”除繼續傳承其傳統的祭祀儀式外,還增添了許多具有文化內涵的新內容,組織豐富多彩的猜謎、征聯、武術表演等活動,逐步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廟會。
武威
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是武威民間傳統朝禮海藏寺“游百病”的日子,這一天,海藏寺內燈籠高照,香煙繚繞,彩旗飛舞。
按照武威延續下來的民間習俗,“游百病”的日子是十五、十六兩天。從十四日晚的12點鐘起,大雄寶殿前就人頭攢動,陸續前來燃香的游客爭先恐后地頂禮膜拜,臉上洋溢著新春的歡悅和對新年的美好祝愿。一直到凌晨8時,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越來越多,將山門圍得水泄不通。寺內人山人海,各個殿堂前梵音高宣、鐘磬齊鳴,以佛教特有的方式迎接著每一個前來的游人。
此外,涼州花燈久負盛名。據說在唐朝時,皇帝唐玄宗對于繁華鼎盛的涼州和燈火輝煌的涼州燈會曾經流連忘返。每年春節期間,武威人就在古城鎮一帶布置黃河燈會。尤其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布置好的黃河燈遠看像一座方方正正的燈城,燈月交輝,五彩繽紛。那雄偉華麗的山門,那閃閃爍爍的一片燈海,還有那高架在中心燈桿上的九蓮寶燈,飄搖的幡旗、吊斗,映襯著祁連山周邊開闊的田野……
甘南
神秘的小西藏,一個充滿濃郁宗教氛圍的高原圣境,一處魅力深邃的梵天凈土。到甘南,去感受一下那濃重的宗教氣氛。在那里能讓你拋開鬧市的紛擾,看到一種純樸的生活,幸福地曬曬太陽,探尋一條神圣的朝拜之路。
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規模宏大的宗教法會,其中以農歷正月毛蘭姆法會最為著名。毛蘭姆法會意為“祈禱法會”,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至十七日舉行。主要活動有寺僧考試、辯經、誦經、展佛、法舞、祈禱等;其中農歷正月初八為牲畜放生;曬佛法會在正月十三午前舉行,當身著節日盛裝的迎佛馬隊出現在拉卜楞寺大經堂前的廣場上,就標志著曬佛法會即將開始。隨著莊嚴肅穆的佛樂響起,百十名精壯的僧人在馬隊和樂隊的引導下肩扛近百米長龍一樣的大佛畫卷,在騎馬衛隊的護送下前往曬佛臺。六百多米的路上,來自甘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藏族民眾緊緊跟隨著隊伍,潮水般地涌向畫卷長龍,爭搶著向大佛上拋哈達,更多的人撲向佛卷,將自己的頭或臉貼在佛卷上,祈望能得到保佑。
此外,臨潭縣城每年元宵節期間的萬人拔河活動(當地人稱萬人扯繩),已經成為當地春節期間最為壯觀的一項民俗活動。在元宵節前夜,坐落在西北邊陲的臨潭縣城,彩旗飄揚,人聲鼎沸,朵朵焰花在夜空中綻放,鞭炮聲此起彼伏,來自甘南、臨夏、定西等地的各族群眾身著艷麗的民族服飾從四面八方涌向這里匯成歡樂的海洋。
定西
“一唱今年太平年,五谷豐登喜慶年,你挑上擔擔我抱上娃,咱夫妻二人呀要摘棉花……”
春節期間,定西社火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歷史和現代人物,形成一個故事組合,雅俗共賞,寓教娛樂。這種來自黃土地的與歌舞、戲劇相結合的民俗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
舞獅子俗稱耍獅子。表演時兩人頂獅,一人引獅,玩法因頂獅人的技藝高低而各異,寓意為“馴獅”。引獅人多由武術拳師手持小瓜燈作繡球,扮演英雄武士形象。在戰鼓、長號助威聲中引獅人與獅相互反復激烈“搏斗”多次,打完四門(即十字行),雄獅作馴服狀,然后由引獅人指揮作雜技表演,如打滾、咬癢、跳桌凳、上高臺、滾繡球、鉆窗子等。最后,引獅人手牽獅頭或飛身騎獅繞場結束。
旱船俗稱跑旱船。表演時,船姑娘用布帶將船身系在肩上,雙手握住船身兩側的橫桿,把持船只進退舞動。當船只沖波劈浪,遇礁擱淺時,在艄公緊張劃槳的舞姿和鏗鏘緊促的鑼鼓聲配合下,花船急劇動蕩,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當戰勝艱險,暢游在風平浪靜的水面時,花船按艄公徐徐劃槳的舞姿,悠然蕩漾,再伴以輕快的船曲,邊唱邊舞,直至曲盡船停。此節目從始至終跌宕有致,波瀾起伏,艄公和船姑娘配合默契,樂而不俗。
高臺俗稱鐵芯子。是用鐵棍焊接成五六米高的骨架,下端插在石磨眼里,上端裝飾成五彩繽紛的樹枝或花朵,把小孩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葉面,并按戲劇情節,各自作出亮相姿態。采用人抬、車拉,緩緩移動,玄妙異常。
除此之外,還有幽默風趣的“蛤蟆娃”“推車子”“跑黑驢”,妙趣橫生的“踩高蹺”“跑紙馬”,氣勢磅礴的“太平鼓”“筒子鼓”“舞龍燈”等多樣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