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定高速質量事故應嚴肅追責
環球時報
![](/Files228/BeyondPic/2011-9/26/1109261904756a7c23377f4251.jpg)
甘肅省花80億元修建的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僅用80天就被迫停用大修,路面損毀嚴重。這堪稱是整個中國現代化的恥辱與笑柄。無論是這條道路建設中存在媒體懷疑的腐敗,還是出于趕工期而犧牲質量,這個結果都是“中國速度”里的一段丑聞。
整條公路的路面返工重修,這是所有質量事故中最低級的之一。天定高速的東西南北都有過筑路的大量經驗,這次錯誤顯然不是技術性質的。整條高速的破損坑洼都在訴說管理的巨大漏洞。這些漏洞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還能悍然存在,甘肅省的官員可以不因為它們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反而有官員面對央視記者侃侃訴說因由,這不能不令整個中國為之臉紅。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得不為天定高速背后的問題具有多大普遍性而擔心。這個問題未在甘肅得到斬釘截鐵的處理,說明促成事故的原因至少在甘肅的政府系統里得到一定程度的搪塞。那么在全國呢?這些原因放到路面上是坑洼,但如果放到大橋的橋墩上,放到鐵路的調度系統里,又會是什么呢?
中國是在高速奔跑的國家,跑得快注意力就不會很均勻,就容易被絆倒。甘肅天定高速的事故告訴我們,有那么一個時刻,我們幾乎是閉著眼睛在跑,我們沒有做到在每一個復雜、陌生的拐彎處集中精力。
中國作為人類最大規模改革的探索者,出差錯很難免,但天定高速的問題顯然是一些老問題的放肆重演。它還告訴我們,使用及限制權力的藝術獲得進步,的確是社會進步中最核心的一環。權力的使用方向只要偏差1厘米,現實后果的偏差就足以像天定高速的235公里一樣長。
甘肅省如何追究天定高速質量事故的責任,如何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反映的是“奔跑的中國”亡羊補牢的能力,以及我們吃一塹長一智,今后不在同樣的問題和錯誤中打轉的決心。
甘肅是中國相對的欠發達地區,追趕其他省份的壓力不小。追趕東部,所需要的決非只是資金,思想觀念層面的雄心更有力量。東部留下了那么多教訓和丑聞,甘肅不應沿著覆轍前行。對天定高速丑聞,全國人民難以容忍,其中甘肅的憤慨程度恰恰應當是最高的。
有些錯誤是很難避免的,千慮總有一失。有些錯誤是決不應該犯的,犯一次就應嚴厲追責。只有確立這種堅定不移的做事態度,龐大的中國雖有萬千頭緒,才會始終保持秩序和確定性,各種錯誤和偏差才會得到應有的可控。
讓甘肅天定高速這樣的返修重建成為中國筑路史上的最后一次,這不是媒體的一個口號,而應是中國國家管理體系的嚴肅追求。▲
87億天價“搓板路”背后多少失察失守
京華時報 特約評論員秦寧
道路破損可以修,形象損失難補救。這條“搓板路”的背后,從施工到監理,從技術到管理,到底有多少失明、失察、失守,還期待有關部門能徹查。
投資87億多元建設的甘肅省天水至定西段高速公路,通車約半年竟出現坑槽、裂縫、沉降等重大病害,部分路段不得不鏟除重鋪。這條高速公路,被當地居民稱為“豆腐渣工程”。
本該光滑平整、直通無礙,卻大坑連小坑,滿目瘡痍,形如“搓板”,這條被稱為暢通甘肅東大門的“發展之路,希望之路”,在當地居民心中,顯然已經變成了發愁之路、失望之路,實在令人痛心和悲憤。
天定高速公路項目辦常務副主任張志勇說,修路時所用材料,就單項而言都合格,但因為大都處于質量標準的“低限”,累積起來可能就會引起一些問題。既然單項合格,為何累積起來出問題?又為何處于質量標準的“低限”?所謂的低限,也許就是不合格的委婉表達。即便合格,但處于質量低限,既拷問施工方的職業道德,也拷問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
這條路存在各種“失明”現象,一個細節是,張志勇稱,沉降問題與地質構成有關,“一些路段基礎偏軟,修路時一次性完全處理好很難”。這就是咄咄怪事了,地質構成是客觀存在,工程如此重大,投資如此浩大,怎能不詳細調研、認真估量、全力應對?如今的失守,恰恰可以看出當初的失明。如果未雨綢繆、科學施工,何須等到沉降了才抱怨地質構成?
原本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監管部門都不應缺席,應該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動態監管。如果監管有效,也不至于出現通車半年就大修的怪事。還可以追問的是,對這樣一個問題公路,究竟是如何驗收通過的?豆腐渣工程的背后,豆腐渣監管隱約可見。在譴責施工方的同時,更應該盯住監管部門不放。
面對記者的追問,張志勇承認,如果從招投標開始,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好,一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常有人感嘆,道路延伸多遠,腐敗就延伸多遠。這種論斷自然有些武斷,但近年來與高速公路相關的腐敗,確實一路狂奔,高速路儼然成了腐敗路。
這條“搓板路”已耗資87億多元,再去修補還要耗費更多資金。然而,道路破損可以修,形象損失難補救。“搓板路”的背后,從施工到監理,從技術到管理,到底有多少失明、失察、失守,還期待有關部門能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