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得山清水秀農民富
——我省林業建設轉變方式加快發展紀實
我省是率先在全國開展退耕還林工程試點工作的省份之一,十年來,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干實干精神,克服自然條件惡劣等重重困難,精心組織,截至2009年底,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2685.3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003.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522萬畝,封山育林160萬畝。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一大批宜林荒山披上了綠裝,為隴原大地加快生態環境改善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我省這樣一個自然條件貧瘠、群眾生活困難的地方,如何讓退耕還林既突出生態效益、保證林木的成活,同時又追求長期的經濟效益,保證農戶的生活收入不受影響,是各級干部群眾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為此,我省廣大干部群眾緊緊圍繞“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的目標,從實際出發,加快生產方式轉變,統籌兼顧,按照退耕還林與農業綜合開發、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各地的區域優勢,培育出了一批經濟效益顯著又兼顧生態效益的后續產業,為我省林業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結構調整做后盾“綠色銀行”已形成
我省退耕還林工程共涉及農村人口728萬人。這部分群眾的退耕地大部分都處在環境惡劣、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的貧困山區。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為了達到既“退得下”、又“穩得住”的目標,從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即日起,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決策下,我省就把山川秀美的“綠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錢袋子”緊緊裹織在一起,創造出了許多好的經驗。
隴南市是我省水土流失嚴重、山區群眾生活最困難的地區之一。在林業建設中,當地緊緊抓住機遇,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創建以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和后續產業的開發。據了解,退耕還林實施十年,隴南市累計新增造林地面積322.8萬畝,森林覆蓋率增長1.5個百分點。特別是120多萬畝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退耕還林后,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有效遏制。根據有關部門測定,現在,該市每年比1999年前減少水土流失500萬噸,蓄水1500萬立方米以上。工程的規模實施,使隴南市部分區域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長期超負荷運轉的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局部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通過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等一系列林業工程建設,截至2009年,隴南市具有比較優勢的核桃、花椒、油橄欖、蘋果、茶葉、銀杏產業基地已發展到683.76萬畝。在武都、康縣、成縣等重點區域內,形成了一大批產業片帶、專業村組、示范園(區)、規模種植和規模經營大戶,為產業開發走向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化奠定了基礎,實現了后續特色產業發展上的一次歷史性跨越,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多萬人口依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有近三分之二鄉鎮的林果業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平涼市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加快以經濟林果為主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果樹萬畝鄉鎮36個,千畝以上果樹專業村279個,認證出口注冊基地6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60.4萬畝、落實良好農業規范(GAP)蘋果示范基地5034畝,果品產地價連續5年位居全國之首。“有了山上那些‘綠色銀行’,國家今后即使停止了糧食補助,誰也心里不發慌了!”臨夏縣南塬鄉的農民對此更充滿了自信。南塬鄉是臨夏縣最貧困的一個鄉,全鄉人均山旱地不到兩畝。近年來,該鄉通過積極爭取退耕還林任務,在8271.1畝的退耕還林中營造花椒林8200畝。去年,產量達到400噸,產值達1000萬元,人均800多元,花椒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3%。目前,臨夏縣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優化產業結構,已有效促進了全縣特色經濟的發展。在臨夏縣的西南部,全縣啤特果面積達到1.9萬畝,年創產值127萬元,種植農戶戶均收入244元。在臨夏縣北部的蓮花、南塬、橋寺、坡頭等鄉鎮,花椒總面積達到27萬畝,占全州總面積的40.3%,給廣大農戶帶來了實惠。
據省林業廳退耕還林辦公室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全省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共新建經濟林果基地400萬畝、牧草基地330萬畝、中藥材基地40萬畝,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退耕大念草木經 趕著牛羊奔小康
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定西市,是全省退耕還林的重點地區。目前,全市共完成退耕還林336.62萬畝,涉及農戶人均減少耕地1.5畝。耕地減少了,將來糧食不夠吃,會不會再發生毀林開荒的事情?“這種事情原先我們擔心過,但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深入進行,善于創造的定西市群眾把國家的好政策納入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全局通盤考慮,積極走退耕路、念飼草經、發畜牧財的路子,使全市農村經濟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定西市林業局局長楊永寧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以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因地制宜,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在退耕地大力推廣喬灌草結合的模式,在抗旱樹種混交之間加大飼草轉化力度,大力發展舍飼養牛、養羊,推進草畜一體化,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幾年來,在退耕地還林中,帶幅之間共間作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59.34萬畝,年產鮮草6.2億公斤,使草產業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定西市優質牧草留床面積已達到188萬畝,牛羊存欄數94.3萬頭(只),年出欄37.3萬頭(只),為廣大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十分廣闊的新路子。
利用退耕還林工程轉變生產方式的,不僅僅是定西市。慶陽市環縣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還草的大好時機,在退耕區間作套種紫花苜蓿90多萬畝,引繁絨山羊60多萬只,新建和改造養羊棚圈1萬多座,發展養羊,使全縣開創了糧草養畜、畜糞肥苗、樹木綠山、農民致富的新局面。而靜寧縣三合鄉采取林草間作的模式,在退耕地種植優質牧草7280畝,也有力地拉動了全鄉草畜產業的發展。目前,全鄉牛產值收入達到110萬元,真正體現了“退得下,還得上,保得住,能致富”的退耕還林惠農政策。
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辦公室主任謝忙義掰著指頭給記者算賬說:10年來,全省各地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還草的大好時機,共建設優質牧草基地330萬畝。據典型調查,一畝苜蓿可以養一只羊,一只羊凈收入就是100元,也就是說,我省依托退耕還林發展起來的草畜產業年經濟收入可達3個多億,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