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鑫報訊 省博物館研究部的李天銘博士告訴記者,我省有著相當豐富的紙質文物資源,目前我國現存出土的漢代紙中,我省就占據了一半以上,如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發現的“居延紙”;1979年敦煌出土的“馬圈灣紙”;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漢初年文、景二帝時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放馬灘“紙地圖”。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了多張麻紙,其中3張紙上還書寫有文字,等等;以及出自敦煌莫高窟隋唐時期的大量經卷、寫經等。
中國最早的紙質繪畫發現于甘肅玉門
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最早的紙質繪畫發現于我省玉門市官莊魏晉古墓群中。據專家介紹,這幅紙質繪畫是在官莊魏晉古墓群的一木棺上被發現的,出土時裱糊在棺板之上。整幅畫長約80厘米、寬約40厘米,紙質潔白,色彩艷麗,紙質上繪一身著彩裙、頭戴尖頂高冠的出行胖婦,前有人牽一高大黑馬,后有牛駕雙輪篷車相隨,形象地展現了魏晉時期中國西部邊疆的一個世俗生活場景。從同墓出土的器物判斷,此畫可能繪于1600年前。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魏晉時期的繪畫作品在甘肅河西走廊以及新疆地區多有發現,但它們不是繪在絹、絲、布、帛上,就是畫于木板或墻壁上。20世紀以來,考古人員曾先后在敦煌、吐魯番等地發掘出土過同時期的紙質文書,但其中也沒有發現過專門的繪畫作品。
這次發現的紙質繪畫作品不光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紙質繪畫,對研究中國人物畫有著重要資料價值,而且其作品內容還是研究中國魏晉時期西部邊疆民族、服飾、民俗生活的寶貴資料。
中國最多的漢代竹簡出土于甘肅
甘肅是全國出土漢簡最多的地區。甘肅簡牘既是文字文獻又是文物真品,年代久遠,內容龐雜,各種歷史信息共存,具有多方面的文物價值與研究價值。
在中國,不知道敦煌藏經的人不多,但不知道甘肅漢簡的人很多。20世紀30年代以前,有兩件震驚世界的發現發生在甘肅,它們就是被學術界稱為20世紀東方文明四大發現中的兩大發現:敦煌藏經和居延漢簡。
1907年,在甘肅進行探險的英國學者斯坦因在敦煌發現了首批甘肅出土的簡牘,這與1901年斯坦因和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中國新疆的尼雅和樓蘭發現簡牘只相距數年時間。研究表明,斯坦因、斯文赫定在新疆尼雅和樓蘭發現的簡牘主要為魏晉時期的木簡,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簡牘;而斯坦因在敦煌發現的簡牘為漢代簡牘,是中國最早發現的漢簡。
一個世紀以來,甘肅以出土漢簡時間最早、數量最多而受到國內外的關注,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批出土的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懸泉漢簡在考古界影響非常大,其中懸泉漢簡還被評為了“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據了解,甘肅共出土6萬多枚漢簡,其中有3萬多枚尚未發表。其中甲渠候官和第四隧所出8000余枚漢簡已于1994年公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