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解讀15: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定位我省農業發展戰略為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為此,全面深刻地分析掌握我省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優勢、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充分利用好這方面的支持政策,找準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的切入點,對于促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都至關重要。
我省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發展特色農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目前,馬鈴薯、草食畜、中藥材、現代制種、啤酒大麥、釀酒葡萄、蔬菜等已成為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700多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0%。面對這樣的有利條件,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已成為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省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一是特色優勢農業區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河西地區已初步建成特色農產品綜合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糧、棉、酒、瓜果、蔬菜、制種等六大主導產業;中部地區已初步建成了沿黃河谷川道區的蔬菜基地和馬鈴薯、百合、中藥材、肉用羊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淀粉、蔬菜、百合、肉類、中藥材等五大主導產業;隴東地區已初步建成了蘋果、杏、煙葉、肉牛、油料等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果、菜、煙、肉等四大主導產業。隴南地區已初步建成了以干鮮果品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干果、食用菌、中藥材等三大主導產業。甘南、臨夏地區的草食畜產品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皮毛、乳品為主的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
二是特色優勢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我省馬鈴薯、中藥材、草產業、現代制種、啤酒大麥等產業發展居全國第一,雜交玉米制種量占全國用種量的53%,全國50強制種企業已有一半以上在我省落戶。甘啤3號等甘啤系列大麥已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種。當歸、黨參、紅芪、大黃等四大名貴藥材主要銷往臺灣、香港、東南亞地區,部分遠銷歐美市場。脫水蔬菜、番茄醬、果酒果汁、優質小雜糧、油橄欖、食用菌、食用百合、球根花卉等地方性特色產品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部分產品已走向國際市場。
三是特色優勢農業經營組織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3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1700多個,國家和省重點龍頭企業210多個。龍頭企業帶動型是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形式,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省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也存在以下薄弱環節:一是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檔次低,競爭實力較弱,影響著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和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我省農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的需求。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轉化和增值率較低,有重要影響的名、特、優產品很少。農業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尚不健全,標準化技術咨詢服務、基地生產環境和綠色產品認證發展滯后,農業標準化建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的要求。三是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村各類中介組織還處于發展初期,大多沒有產權關系,合作組織法人地位不明確,運行機制不規范,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體上看,我省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的基礎很好、潛力很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七項工作:一要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建設以定西為主的馬鈴薯貿工農一體化示范區,力爭馬鈴薯播種面積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加快馬鈴薯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量和效益的提升轉變、由外銷為主向外銷和加工并重進而以加工為主轉變,由銷售商品薯向銷售良種轉變,由均衡發展淀粉加工企業向扶優扶強、強強聯合和品牌經營轉變。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力爭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50%,力求在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市場建設、鮮薯銷售、品牌打造、馬鈴薯保險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扶持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和貯藏庫建設,將馬鈴薯種植納入政策性保險補貼范圍。二要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支持培育牛羊產業大縣,提高畜牧業增加值,重點支持養殖小區、良種繁育體系、市場體系和檢測體系、產業大縣建設。參照能繁母豬的補貼政策,將能繁母牛、母羊納入補貼范圍。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牛、羊、豬、雞等優勢畜禽區(帶)。加快草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草畜產品加工示范園區。發展草產業,形成草畜生產加工基地。到2012年草食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進一步發揮畜牧業在農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三要加快雜交玉米等農作物制種基地建設。加強以河西雜交玉米制種為主,瓜菜、馬鈴薯、花卉、啤酒大麥、啤酒花和葡萄制種為輔的國家制種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生產專業化、加工現代化、包裝標準化、經營集團化、育繁推一體化和管理法制化步伐,全面提升育種創新能力、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和種子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努力實現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的轉變。四要加快地方特色產品的發展。立足當地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和生產基礎,大力發展中藥材、藏藥、釀酒原料、林果、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以蘭州、榆中、皋蘭、紅古為主,帶動定西、白銀、天水、平涼等市縣的高原夏菜基地。大力發展油橄欖、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黑木耳、黃花菜、油葵、鮭鱒魚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優勢產品,打造名優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五要積極發展沙產業。加快建設以日光溫室和地膜覆蓋為重點的保護地栽培示范基地、草畜產品高效轉化的種養加基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經濟林培育基地,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形成一批沙產業加工名優品牌和加工型龍頭企業,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產業經營格局。六要加快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在全省擇優培育扶持500個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到2012年,培育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個,5億元以上的1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力爭近期年銷售額億元以上的農業企業達到50家以上,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二次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農場,主要是培育5個在西部有顯著優勢、在全國有相當影響的名牌產品,培育10個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21個鄉鎮企業、中小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園區)。七要加快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經濟基地建設。按照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在張掖、武威以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為重點,實行“草-牧-沼”農業循環經濟鏈條和“糧-菜-瓜果-牧-沼”的荒漠化綠洲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定西以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為重點,發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氣-梯田-水窖”一體化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