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示甘肅大美
——我省旅游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5月中旬,海南省三亞市邀請全國100多名記者考察、宣傳旅游景點。這個經濟并不很發達的地級市,每年用于旅游宣傳的財政撥款達3000萬元,是甘肅全省的3倍。
5月下旬,北京為了迎接一個國際旅游會議,在幾條主要交通干道上,打出了“旅游業——世界第一大產業”的路牌廣告,讓人感覺到了旅游業的美好未來。
在政府眼中,旅游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分量越來越重。在專家眼中,旅游業牽引著108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產業”。
地處西部的甘肅,自然也認識到了旅游業的重要性。每一年,從西部的武威天馬節到東邊的天水伏羲節,從青藏高原上的瑪曲賽馬會到黃土高原上的慶陽香包節,旅游節會都是此起彼伏。
此起彼伏的節會背后是挑戰,挑戰的背后是機遇。
挑戰
旅游業很敏感。西藏“3·14”事件,甘南旅游受影響,汶川大地震,隴南旅游受影響;新疆“7·5”事件,敦煌旅游受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也對我省旅游業造成嚴重傷害。據統計,2009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只有6萬多人次,比受災嚴重的2008年還要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我省是公認的旅游資源大省。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貫穿東西,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魅力四射,我省出土的銅奔馬作為中國旅游標志,印在國內眾多旅游人士的名片上,標示在全國每個景點的門口,更是人人皆知。
但是,好資源并沒有變成好產品,好景點并沒有取得好收入。與外地相比,我省旅游開發還處在初級階段。目前,炎熱的三亞市挖空心思推出了“清涼”旅游產品,缺乏旅游資源的深圳在造出“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景點后,又在建造讓游客參與、且能休閑度假的華僑城大型景點。
同樣地處西部,云南上世紀80年代的旅游業還遠差于我省,現在卻遠遠走在了我省前面。
同樣的經濟環境,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投資于旅游產業時,我省由于融資渠道窄,招商效果差,旅游項目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景區建設嚴重滯后。
更為緊迫的是,我省旅游業政出多門,管理多頭,森林公園歸林業部門管、文物景點歸文化部門管、地質公園歸地質部門管、導游和旅行社歸旅游部門管,造成了旅游產品投資、開發、運營的多種難題。
有人形容,我省的旅游模式是“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交通不便,花在路上的時間多。景點只能讓人參觀,沒有參與性的活動,游客沒有花錢的地方,也沒有可買的旅游附加產品。
正視這些挑戰,是我省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機遇
挑戰中也有機遇。2009年,在我省接待境外游客大幅減少時,出人意料的,我省旅游業接待的游客總數和收入卻在增長。
2009年,全省接待游客總數為3393萬人次,同比增長36%,首次超過全省人口總數。實現旅游總收入192億元,增長40%,首次超過全省GDP的5%,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敏感的旅游業在我省不利境遇中的發展如此之快,是因為旅游正在從以前的可有可無變成了人們的生活內容之一。按照國際經驗,人均年收入達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時,旅游會呈迅速增長趨勢。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了1000美元,而據中新社消息,國家發改委去年就宣布中國人均年收入達到1470美元。
經濟社會發展到目前階段,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這是關鍵性的機遇。
除此之外,發達地區的游資正在尋找投資機會,豐富的甘肅旅游資源也開始納入對方的視野。據了解,已有幾個旅游項目進入洽談階段,這對一直缺少投資的我省旅游業自然是個利好消息。
我省旅游交通條件和旅游基礎設施也有了明顯改善。除蘭州中川機場外,敦煌機場、嘉峪關機場、慶陽機場相繼投入使用;蘭新鐵路運營能力提高,幾條高等級和高速公路建成。全省專業化旅游汽車目前達到600多輛,基本解決了旅游交通問題。500座旅游廁所星羅棋布于全省各地,以前最令游客著急尷尬的“如廁難”問題基本解決。
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參與性的旅游項目逐漸出現了。河西有了沙漠探險旅游,永靖有了水上飛人。自駕車、背包客、騎自行車的“驢友”等各種旅游方式也悄然出現,并在不經意間進入人們的生活。
努力
生澀的旅游業車輪開始轉動,現在需要我們做什么?
為了掃清政策性障礙,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文件。《甘肅省旅游條例》修訂工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有望年內完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法規保障。省旅游局的管理職能和服務功能得到加強,各市州紛紛把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或重要產業。
為了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省旅游局正在組織更多的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同時,解決旅游資源多頭管理的難題,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交通建設的步伐在加快。在東部,天水向西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在中南部,蘭渝鐵路正在修建中,夏河機場也在規劃中,蘭州中川機場正在力爭開通蘭州至香港的包機。在西部,敦煌機場在申請國際口岸,以改變國外游客來敦煌前必須先去烏魯木齊或西安的現狀。
我們正在吸取教訓,上上下下正在努力。
甘肅有大美,甘肅有吸引力,甘肅旅游業正在醞釀新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