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浩在接受《光明日報》專訪時強調
在深化改革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
本報北京3月7日電(記者白德斌)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的專訪。在接受專訪時陸浩強調,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持之以恒地抓改革創新,更加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在深化改革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努力形成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陸浩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陸浩指出,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西文化交匯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帶,幾千年來,眾多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歷史積淀深厚,多元文化特色鮮明,莫高窟印證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形成了一道神秘而獨特的西部文化風景長廊。各種歷史遺存、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文化等資源豐富,這是甘肅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基礎。
陸浩指出,甘肅歷來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始終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全省文化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相繼誕生了以《絲路花雨》和《讀者》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精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著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了文化事業的發展,立足省情實際,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著眼于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了投入力度,下工夫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由我省率先試點的農家書屋工程在全國迅速推廣,被列為國家五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之一,成為當前我國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和有效抓手。一批村村通廣播電視、鄉鎮綜合文化站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廣泛開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了群眾文化需求。
陸浩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甘肅堅持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圍繞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變政府職能、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建立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重點任務,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加強文化產品的推介交易,積極穩妥地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堅持不懈地發展壯大文化產業。目前,在股份制改造、集團化運作、宣傳與經營“兩分開”、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改革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催生了舞劇《大夢敦煌》、隴劇《官鵝情歌》、京劇《絲路花雨》、歌劇《花兒與少年》、話劇《老柿子樹》等一批文藝精品,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培育龍頭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