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促進甘肅省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
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 雷志強
![](/Files197/BeyondPic/2008-3/17/20080317_d1e82dd8b755e330fec3oToNoghZjfRG.jpg)
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以來,甘肅省農村信用社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在發展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消化歷史包袱,服務“三農”的方向進一步明確,信貸投入持續增加,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內部管理逐步完善,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明顯好轉,整體步入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尤其是2005年省聯社成立后,認真履行省政府賦予的“管理、指導、協調、服務”職能,逐步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轉換經營機制,提高隊伍素質,提升整體形象,各項經營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揭開了甘肅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新的一頁。
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客觀公正地總結和評價甘肅省農村信用社在改革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實事求是地查找和分析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科學發展,是全省農村信用社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一、各項改革取得新進展,業務發展邁上新臺階(一)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經營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新一輪的深化改革,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得到革新,優惠政策得到落實,歷史包袱得到化解,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明顯改善。全省87家縣、市聯社中,已改制建成農村合作銀行10家,獲準籌建農村合作銀行8家,以縣為單位統一法人42家,保留縣鄉二級法人27家,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65家聯社成功兌付專項央行票據6.75億元,財政撥補保值儲蓄貼息9378萬元,國家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2.9億元,長期積累的歷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實現了輕裝上陣,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全省農村信用社擁有營業網點2352個,從業人員14000多人,機構網點遍布城鄉社區,金融服務輻射千家萬戶,已成為全省營業機構最多、網點分布最廣、從業人員最多的金融機構。(二)各項業務快速發展,經營效益不斷提高
截至2009年4月底,全省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達到1036億元,較省聯社成立前增長了2倍,其中,各項貸款余額535億元,居全省金融機構第一位,農業貸款余額442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83%,占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90%;負債總額為1007億元,其中各項存款余額733億元,居全省金融機構第四位。存、貸業務連續三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長速度;所有者權益達29億元,其中股本金24億元,資本充足率達到2.59%。省聯社成立三年來,累計實現利潤6.9億元,提取撥備26億元,彌補歷年虧損掛賬3.6億元。各項業務快速發展,經營效益顯著提升,為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三)網絡建設步伐加快,服務手段逐步完善
2007年11月,全省農村信用社綜合業務網絡系統建成運行,同時完成與全國農信銀清算系統及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的成功對接,實現異地匯劃款項電子匯兌實時到賬、銀行匯票簽發兌付、個人金融業務全國通存通兌;2008年10月,成功發行飛天借記卡,同時推出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并完成了客戶服務中心、短信平臺建設和綜合前置系統開發測試等工作,網絡建設和金融產品創新邁出了新的步伐,在電子化建設方面縮短了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做大做強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兩大品牌,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和下崗職工再就業貸款,開展巾幗致富小額貸款,代辦退耕還林、糧食直補資金發放業務,代理全省強農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金業務,為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社會形象顯著提升
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90%以上,農戶貸款有效需求滿足率達到100%,在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政府滿意、農民高興、自身效益提升的多贏效果。“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省農村信用社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快速行動,在做好自身重建工作的同時,全力以赴落實國家信貸扶持政策,積極為政府分憂解難,為災民雪中送炭,共向隴南、甘南、天水等地受災農戶發放災后重建貸款36.2億元,為災區捐款、捐物1259萬元,繳納特殊黨費108萬元,為全省災后重建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影響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甘肅省農村信用社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走過了艱難的風雨歷程,在支持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科學分析和判斷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農村信用社在管理模式、經營機制、服務方式、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隊伍建設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發展模式。
(一)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加快發展面臨新挑戰
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都把目光瞄向農村市場,形成了多元競爭的格局,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徹底被打破,政策性扶持的“保護傘”消失,商業化經營成為其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服務“三農”目標與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原則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經營管理矛盾凸顯,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由于政策性、經營性原因,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沉重,不良資產占比較高,業務拓展能力、風險管控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不強。業務高增長所具有的可持續特征并不明顯,經營管理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存款快速增長與農村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矛盾;二是部分機構資金短缺與大多數機構季節性資金閑置的矛盾;三是全省統一調配資金與地區間流動性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四是資金營運成本高與營運收益低的矛盾;五是追求發展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矛盾。
(三)體制機制創新不足,服務功能整體落后
目前,全省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仍然是傳統的合作制,組織形式為合作銀行、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和縣鄉(鎮)兩級法人三種,其股權結構、法人治理、運行機制與現代商業銀行的差別較大,“三會一層”的內部治理架構也有形而無神,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沒有形成決策科學、執行有力、監督有效的運行機制。金融服務層次較低,服務功能缺失,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方式簡單粗放,金融服務基本局限于圍繞春種秋收的農業季節性特點辦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缺乏拓展服務大企業、新型高科技企業的意識、手段和能力。電子化建設滯后,新產品研發能力不足,金融服務品種單一,飛天卡缺乏綜合理財功能。
(四)員工素質偏低,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由于歷史性、體制性原因,農村信用社員工素質普遍較低,與建設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差距較大,突出表現在職工隊伍老化、文化層次偏低、綜合素質不高、業務能力較差、創新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支持嚴重不足。因此,盡快提高員工素質是促進全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創新,加強內部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實現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努力實現科學發展
全省農村信用社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在科學發展方面形成新共識、打開新思路、拿出新辦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實現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加快改革創新,促進各項業務快速健康發展。
(一)以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為抓手,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工作
一是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管理要求,推進以股份制為主導的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培育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穩定縣聯社獨立法人地位的目的是確保農村信用社做實縣域、服務“三農”的職能不被削弱,只要不違背這一條原則,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可以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
二是按照堅持標準、實事求是、區別對待、整體推進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組建省、市兩級法人的甘肅農村合作銀行,最終建成甘肅農村商業銀行,統籌解決全省農村信用社業務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抗風險能力弱、經營效益低下等問題,發揮集中優勢,服務城鄉“大三農”,支持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三是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途徑,以風險防范為基礎,以資本回報為目標”的市場化原則進行經營轉型和創新發展,通過完善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和自擔風險的機制,促進農村信用社提高發展質量。
四是按照市場化原則重新規范省聯社與基層法人社之間的股權連接關系,構建以資本為紐帶、股權為連接、規則為約束的新型組織架構,推進省聯社職能由偏重管理向指導服務轉變。進一步調整管理方式,縮短決策鏈條,強化派出機構的職能作用,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礎。
(二)以服務“三農”為基礎,調整市場營銷戰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一是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在做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品牌的基礎上,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確保涉農貸款合理增長。
二是進一步加大業務創新。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圍繞農村和縣域經濟新的金融服務需求,大力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手段,研發新的金融產品,圍繞促進農業增產、穩定農民增收、激活農村消費,加大對農業產業鏈信貸投入,扶持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和“三下鄉”工程,切實提高支農服務水平。
三是進一步拓寬市場營銷和金融服務領域。把市場營銷逐步向大企業、高科技企業、民營企業滲透,實現市場營銷的戰略性轉移。量體裁衣,因地制宜,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層次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要按照市場化取向制定科學的風險定價機制,創新貸款方式、利率定價、抵押擔保和風險管理考核機制,最大程度地滿足企業貸款需求。
四是進一步履行社會責任。在審慎經營、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繼續做好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對于符合條件的農房重建貸款需求做到應貸盡貸,為災區群眾安居樂業創造和諧人居環境。同時,加大對災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為災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