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想說“拉動”須用“功”
——對我省家電下鄉活動的觀察和思考
![](/Files207/BeyondPic/2009-3/4/20090304_b50c2a3153529b2a35cdBG6ZWuGKLelQ.jpg)
作為喚醒和激發農村消費市場潛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家電下鄉”活動被各方寄予很大希望。我省有關部門曾樂觀估計:從2009年2月起未來4年,全省農村市場受家電下鄉政策刺激,家用電器的銷售額將在原來基礎上再增加80億元,其中洗衣機增加9.2億元、電冰箱48.4億元、手機6.5億元、彩色電視機14.3億元。
然而,時隔不久人們便發現,活動啟動初期的熱鬧并未持續多久。從2月10日到4月10日,包括春節農村消費旺季在內,全省“家電下鄉”總共銷售8831臺(部),銷售金額不過1036萬余元。如果照此計算,我省要通過“家電下鄉”實現“拉動”農村消費80億元的預期,至少得數十年。
一項有利于改善國家經濟運行狀況、惠及億萬農民、推動相關行業企業調整發展的絕對利好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卻與預想有較大距離。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對全省30個重點縣的1800戶農戶的一次專題調查表明,其主要原因在于:下鄉家電產品缺少針對性,對農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能力了解不夠,政策宣傳不到位,銷售與售后服務措施跟不上以及我省農民的傳統生活習慣還比較落后等等,都對家電下鄉造成不利影響。家電與鄉村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iles207/BeyondPic/2009-3/4/20090304_b0e010ef8f01e0f40e14GTt35WbJsw7m.jpg)
“家電下鄉”,聽聽農民怎么說
從某種程度上說,消費者缺乏并真正需要的,就是他們打算或正要購置的。摸準我省農村居民目前擁有家電的數量和種類,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確實需要的家電產品下鄉,才能調動更多人的購買欲望,使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
據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調查,隨著甘肅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主要家用電器的實際擁有量也在不斷增加。2008年,全省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99.89臺、手機70.56部、洗衣機51.22臺;擁有摩托車51.28輛、電冰箱10.94部,電腦和照相機分別為2臺和2.5架。由此可見,在我省農村,家庭彩色電視機的百戶擁有量已處于飽和期,手機和洗衣機處于成熟期,電冰箱受傳統消費和生活習慣影響,目前尚處在成長期;而電腦、照相機等相對奢侈的消費品還處在起步階段,未能進入主流消費品行列。
然而,目前農村居民家庭擁有量少的家用電器種類,并不意味著市場需求就大。據榆中縣來紫堡鄉馮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馮人民介紹,村里盡管家家有彩色電視機,但有些蓋了新房的、組建了新家的人,在有經濟力量的前提下,還想買個更好、更大一點的。他希望有關方面能經常組織一些較大規模的、品種更加豐富的“家電下鄉”活動,讓村民有更多選擇。而皋蘭縣西岔鎮段家川村農民楊燕則認為,對農村人來講,有電視機就行了,其他家電無所謂。
![](/Files207/BeyondPic/2009-3/4/20090304_d8015260769a43d1f5395ls35vIFHLDx.jpg)
刺激消費,從“需要”處下工夫
皋蘭縣黑石鄉白坡村農民張某全家5口人,兒子在縣城打工,兒媳在家種地,全年收入除供養老人和兩個孩子上學外,還要購買化肥、農藥、種子等,剩下沒有多少錢。他說:“口袋里沒錢,哪里還顧得上買家電。”
像張某這種家境的農民,在我省并非少數。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在一份調查中指出,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986.3元,扣除用于生產和生活的費用支出,人均只余140.4元。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講,買一臺價格2000多元的家用電器,其經濟壓力與城里人買一輛普通小汽車差不多。只有在喬遷新居或者年輕人結婚時,他們才會拿出多年積蓄或通過向親朋好友拆借,購買一臺彩電(個別條件好的還會買臺冰箱)。
然而,盡管我省大多數農民的生活還不富裕,但他們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生活質量的愿望相當強烈。對1800戶農村居民的統計調查表明,在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等12種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中,有購買意向的有1125戶,占65.2%。其中洗衣機、電冰箱、手機、彩色電視機、摩托車和家用電腦的需求排在前六位。
由此可見,我省農民普遍擁有家電數量少,結構單一,并非他們不想買,而是缺乏實際購買能力。
省經委一位負責人認為,要把農民的購買欲望變為購買行動,必須從他們的實際需要著眼,站在農民的角度分析、判斷農村的消費市場才行。從眼下我省農民的收入水平看,要讓他們家家換新電視機、購買電冰箱并不現實。洗衣機在我省農村的用處也不大。有水的地方,一般農民家庭在村口河邊或水塘邊就可解決洗衣問題,而缺水的農村也不用洗衣機,原因是費水。同樣道理,農民日常吃的蔬菜都是自家地里種的,沒必要特意買臺冰箱來存放。因此,在選擇下鄉家電的品種時,需要進行認真調研,既要保證現在下鄉家電的品種,更要組織研發、生產農民生活中確實用得上也買得起的產品,從“需要”入手,使農村消費市場快速而有效地“動”起來。
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建議,目前我省農村最缺乏的是便宜且質量較好的家電產品,應當抓住農村供電基本普及的好形勢,擴大下鄉家電產品的種類,如電磁爐、電餅鐺、電飯鍋、電熱水壺以及電腦、VCD、豆漿機、微波爐等常用家電,實行價格“打包”優惠,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通過培養一個人的“需求”,進而形成普遍的、大量的市場需求,這樣的農村消費市場,將是有“后勁”的、可持續發展的市場。
啟動“引擎”,增收、服務是關鍵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經濟界人士也普遍認同“農村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的比喻,希望通過“家電下鄉”活動,推動這部“引擎”盡快高效運轉。
然而,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在調查中發現,我省農民的消費習慣有其獨特性,并不是說給優惠打折,購買力就會立即釋放出來。他們有限的積蓄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婚嫁、翻新或擴大住房以及防老方面。這些問題,成了制約農村現實消費的主要障礙。
記者在我省經濟主管部門采訪時了解到,激活農村消費、啟動農村內需,讓下鄉家電盡快進入廣大農村居民家庭,關鍵是要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口袋里的余錢多了,自然會選擇購買用得上也用得起的家用電器。而解決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有兩條,一是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優化農民增收方式。這些年,我省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農業產業區塊,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出口到國外。當地(如河西地區)農民在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工作方面,收入顯著高于其他地方。“家電下鄉”活動中,這些地方的銷售情況明顯比其他農村要好。因此,政府應該像推動工業產業化一樣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吸納更多的農民就地轉化為新型的農業產業工人,增加收入,拉動內需。二是針對當前金融危機造成就業困難的狀況,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技能培訓,幫助因農村土地流轉而富余的勞動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或就地創業,或通過勞務基地定向輸轉,拓寬收入渠道,提升購買能力。
據了解,截至4月10日,我省各地農村已累計設立下鄉家電銷售網點1479個,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加之家電價格補貼兌現緩慢等,經營狀況不夠理想。因此,讓農民全面了解相關政策,熟悉網點,知道購買程序并能在最短時間內拿到補貼,同時,對貧困家庭特別是無家電的家庭給予特殊照顧,將有助于推動“家電下鄉”活動取得更多實際效果。此外,切實重視售后服務工作,加強對銷售網點的監督管理,堅決杜絕個別企業把落后、淘汰產品推向農村,并防止少數商家變相提高價格,保證讓農民確實得到實惠。總之,如果像重視城市市場一樣重視農村市場,像培育城市消費取向一樣下工夫培育農村的消費取向,農村,這部強力“引擎”就一定能高速運轉起來,拉動全省經濟跨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