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國·輝煌甘肅30年
我的生活我做主
——改革開放30年我省農村居民生活發生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30年,是我省經濟快速增長的30年,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生活快速改善的30年。據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的調查數據表明,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8.9元,比1978年增長22.1倍。廣大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農民收入結構不再單一如今,山丹縣位奇鎮蘆堡村村民童家輝開著五菱汽車,穿梭在城鄉之間跑運輸,年純收入可達到三四萬元。
童家輝是河西地區最早的“農民有車族”。1979年,蘆堡大隊干部李長福組織村里人到青海石油管理局基地燒磚,可以算是我省最早的一批農民工了。到現在,蘆堡村已建立了5個勞務基地,造就了28位資產達到100萬元以上的建筑企業家,年勞務輸出村里650人、收入500多萬元。童家輝打工攢錢買了車,村里還有90多戶農民也有了私家車。
改革之初,農民收入單一。1978年,我省農民純收入中72.79%來源于集體統一經營收入,20.26%來源于家庭經營收入。改革30年來,家庭經營純收入平均每年增加48.5元,2007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達到1426.86元,占全年純收入的61.27%。農民不再束縛在土地上,二、三產業收入比重上升,農民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登上農民增收的大舞臺,工資性收入成為家庭經營收入中最大的亮點。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716.43元,成為增收的生力軍。
1978年至1989年,隨著包產到戶、農村經營體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省農民收入平均以兩位數高速增長。1990年以來,全省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產品走向“大流通”,支撐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到199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舉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393.05元。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農產品供過于求、賣難突出、農民收入徘徊階段,從2001年開始,我省大力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重增加農產品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開發地方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品,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了新的增長點。特別是2004年以來,省上全面落實對農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農民卸下了沉重的稅費“包袱”,激發了增收的積極性,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8.9元,比2001年增長54.37%,年均增速7.5%。這個數字對于西部欠發達省份的甘肅,實屬不易。
農民的生活換了方式農民收入增加了,存款多了,并不意味著他們花錢就少了。隨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觀念的更新,農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17多元,比1978年增加1929元,增長21.88倍。
“大包干以前,我們村吃著救濟糧,經常餓肚子,住著破舊的茅草房,F在日子越來越好了,吃雞鴨魚肉不算稀奇,家家住上小洋房,用上了沼氣、液化氣、電磁爐,戶戶都有電視機、DVD、冰箱、手機!备吲_縣城關鎮國慶村67歲的村支書李在林說。
李在林的生活變化,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農民生活水平的歷史性巨變。
30年前,我省農民大都是吃自己種的糧和菜,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農民貨幣收入增多,實物消費逐漸向貨幣消費轉變,飲食更注重營養可口,肉、禽、蛋、奶擺上了農家餐桌;30年前,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為農家“四大件”,如今已被彩電、摩托車、冰箱、電腦等耐用消費品所代替,手機在農村已非常普遍;30年前,農民憑票買布裁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如今農民穿衣也向成衣消費轉變,由“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越來越講究穿著的款式、花色和質量。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居住支出295.23元,比1978年增加291.14元;人均住房面積由1980年的13.87平方米增加到19.46平方米。在住房寬敞的基礎上,住房質量進一步提高,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占人均住房面積的40.6%,部分富裕的農民還蓋起了洋樓和別墅。
城里的生活并不遙遠
金川區寧遠堡鎮馬家崖村女能人李小蕓,曾是個地道的菜農,如今在金川區城南農貿批發市場租了50平方米的鋪面、雇傭兩輛大卡車販菜,還在城里買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樓房,兩個孩子也在城里上學!皩庍h堡農民人均耕地僅1.6畝,單靠土地,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解決農民增收的辦法就是發展小城鎮,把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城市建設者和個體戶。”寧遠堡鎮干部說。
改革開放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省統籌城鄉發展,按照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協調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良性互動,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目前,我省已建成小城鎮457個,占全省鄉鎮總數的36.50%。小城鎮的迅速崛起,一大批“農民”也先后變成了“市民”,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金川區依托金昌市這個工業城市的輻射和吸納功能,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使40%以上的農民就地轉向二三產業,30%以上的農民專門發展城郊農業,打造“城市廚房”,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發展格局。山丹縣清泉鎮從抓基礎設施,配套水、電、通信入手,走活了城鎮化建設一盤棋,2.8萬人口中的一半已辦理了城市戶口,變成了既有城市“綠卡”、又有承包地的新一代城市居民。崆峒區四十里鋪鎮處處展現著現代農民的生活氣息,漂亮的小洋樓,讓農民徹底告別了過去人畜不分、柴草亂堆的生活方式,配套完善的圖書室、文化廣場、健身中心等,讓農民享受著與城里人同樣的文化娛樂。
改革開放30年,希望的種子已經長成了幸福的大樹,茂密的枝葉間飄逸著誘人的果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將目光聚焦“三農”,部署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廣大農民群眾的好日子還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