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特色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我省多個部門將攜手行動,積極實施品牌推進戰略,通過開展標準化生產和品牌開發等途徑,不斷提高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品的品質,提高知名度和市場份額,經過5年努力,使無公害產地認定規模占種養總規模的50%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數量分別占農產品認證數量的30%、10%和5%以上,培育創建一批中國名牌農產品和省級名牌產品。
標準化生產:將根據市場需要和生產需要,制定各類適用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并依托各級農業技術單位、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對農民進行大規模的標準培訓,使廣大農民掌握和采用標準。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發展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增加出口。引導農民建立農業投入品使用和種植、養殖生產記錄,實行行業自律,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制度。在優勢產區集中建立一批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其生產的農產品進行自檢,推行農產品包裝標志上市、產地準入和市場準入。
農產品認證:針對馬鈴薯、蔬菜、果品、中藥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每年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150個,產品認證150個;每年新認證綠色食品5至10個,有機食品3至5個;力爭每年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使我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達到15個以上。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推進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力爭5年內“采標”產品達到25個,通過GAP認證的生產基地達2至5個。
品牌開發:大力開發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5年內培育中國名牌產品2至5個,甘肅名牌產品達到50至60個。對現有品牌進行整合,選擇知名度高、影響大的品牌作為當家品牌,各地特色優勢產區生產的產品都要相對集中到當家名牌產品上。如利用知名度高的平涼“金果”、“高原夏菜”、“岷歸”等品牌,將全省各地特色優勢產品納入這些品牌名下,按照品牌要求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同時,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積極培育一批市場認同度高、質量過硬、消費者認可的地方性品牌產品,真正將品牌產品批量做大、產業做強、質量做優、品牌做響。如隴南的油橄欖、蠶桑、茶葉等特色優勢產品,品質上在國內獨具特色,但需要有響當當的品牌帶動其做大基地、做大規模、做強產業。
科技支撐工程:以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行動、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試點)、科技特派員、科技富民強縣等為抓手,切實推進產學研結合,建立健全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圍繞馬鈴薯產業、蔬菜產業、果品產業、制種產業、中藥材產業和釀酒原料產業,廣泛開展各種引進、培育和研發活動,5年內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200項左右,解決50項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轉化50項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100項先進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