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產業”沐春風
——“工業強省”系列報道醫藥工業篇
本報記者宜秀萍 生物制藥是一個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多學科高度綜合互相滲透的新興產業,被人們喻為21世紀的“鉆石產業”。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把生物制藥產業培育成我省新興特色優勢產業。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業強省”戰略中,生物制藥產業被列為“做大做強六條龍”中的一條“龍”。我省生物制藥產業如遇春風。
如何抓住這一機遇,走出一條甘肅醫藥發展的特色之路,成為擺在甘肅醫藥行業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龍頭企業走強,生物制藥產業發展基礎初具規模“中藏藥和生物制品生產企業是我省醫藥企業的主力軍,全省現有38家醫藥企業,其中31家是中藏藥生產企業,1家為生物制品生產企業,2007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為27.5億元,中藏成藥和生物制品分別占到52%和26%。”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委書記高建邦分析,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省醫藥工業發展基礎已經初具規模,重點制藥企業全部通過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企業裝備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7年,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奇正、獨一味、佛慈3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今年3月1日,經國家證監委批準,獨一味公司上市掛牌交易,填補了我省醫藥企業無上市公司的空白。
集科研、生產、營銷為一體的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我省醫藥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軍,通過多年持續的良性循環發展,已培育、吸引了一批業務精湛的科技隊伍和國內生物制品行業的知名專家,企業已走上了自主研發創新之路。該所先后獲得國家Ⅰ類新藥4個品種,Ⅱ類新藥8個品種,Ⅲ類新藥2個品種,Ⅳ類新藥及仿制藥13個品種,已有80多種自主研制的生物制品批量生產上市。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這就是我們的研發思路。”該所科技開發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已經發明了多項堪稱“獨門秘笈”的專利技術。其中,治療用A型肉毒毒素是我國第一個出口的生物制品、國內唯一批準上市的產品,在近幾年的30多起肉毒中毒事件中,挽救了200多條生命,目前已在近20個國家注冊。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痢疾雙價活疫苗均為世界上唯一批準上市的產品,同時被國家列為高技術產業化生物專項項目。目前,該所新產品銷售收入已占全部銷售收入的80%以上。2007年,該所生產的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A群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均實現了單品種銷售收入過億元。
如今,在甘肅乃至全國,說起藏藥,人們首先會想到“奇正”,想到“奇正消痛貼”、“潔白丸”。藏藥已成為民族藥的一支奇葩,廣為人知,并廣泛使用。
1993年,奇正公司投身藏醫藥領域。十幾年時間,在甘肅甘南藏區、榆中縣及西藏林芝建成四座現代化的藏藥廠。傳承和創新是奇正公司的兩大支點,也是推動藏藥成功走向市場的兩大法寶。在保持藏藥優秀特質的基礎上,奇正公司不斷創新生產技術,率先將“真空均質乳化”、“離心噴霧干燥”、“透皮吸收”等高新技術應用到藏藥生產中,實現了傳統藏藥生產和現代制藥技術的融合。奇正藏藥創造了以“奇正消痛貼”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劑型專利藏藥,贏得了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等多項國際、國內發明大獎,連續6年在外用藥市場取得銷售第一的好成績,2007年,僅“奇正消痛貼”銷售收入就超過億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奇正公司從藏醫藥文化入手,大力宣揚綜合施治的藏醫藥體系,使產品擁有了雪域之外近2億人次的使用,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并接受。
保護環境、有序開發,從建立首個藥材繁育基地開始,奇正公司就秉承這樣的生產理念,如今,該公司四個藥材基地穩步發展,不僅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增收之路,也為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比較優勢突出,制藥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省委書記陸浩對甘肅醫藥產業發展曾作過這樣的批示:“醫藥工業是世界朝陽產業,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我省在生物制藥、中藥材資源、有機合成科研、中成藥加工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0萬畝,產量約36萬噸,產值近20億元,有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種類的中藥材資源1527種,當歸、黨參、黃芪、紅芪、大黃五大優質道地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種植面積、產量均排在全國首位。此外,還有國內唯一的管制藥材罌粟種植基地。這些數字彰顯了我省作為中藥材資源大省的資源優勢。
我省擁有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科學院生物所、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蘭州獸醫研究所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研發機構,建有符合國家《藥物臨床前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要求的毒理研究所、病毒研究所、基因藥物研究所和符合國家《藥物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要求的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具有三條國際先進水平的菌苗、疫苗生產線。在疫苗、基因工程藥、天然藥物、動物轉基因、農作物良種繁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大科研成果,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開發直至產業化的技術創新體系。
蘭州大學藥學院、省中醫學院有基本符合國家《藥物臨床前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要求的實驗室,省人民醫院、蘭州軍區總院等5家醫療機構有通過國家《藥物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的藥物臨床研究實驗基地,初步形成了比較配套的新藥開發體系。
全省現有2931個藥品品種,其中中藏藥1497種,占品種總數的51%。近年來,有20個新藥獲得國家藥品生產批準文號;35個中藏藥獲得國家中藥品種保護;一批新藥正在研制中,其中部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研發力量薄弱,制約醫藥產業做大做強“企業的核心環節由三部分組成:研發、生產、銷售,發展好的企業都是啞鈴型的,兩頭大,中間小,而我省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棗核型的,兩頭小,中間大。”高建邦形象地指出我省醫藥企業當前的通病。
我省醫藥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籌資渠道單一,市場開發能力薄弱。目前尚無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銷售額上億元的藥品生產企業僅4家,單品種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僅4個品種。中藥飲片企業規模則更小,銷售收入超過千萬元的僅6家。而研發一個新藥前期投入至少也要幾千萬元,周期最短需要5年,批準上市后,開發市場、打造品牌需要更雄厚的資金和實力支撐,這對我省大多還處在謀生存層次上的醫藥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奢求。此外,企業營銷人才短缺,經營觀念保守,營銷手段落后,市場營銷策劃、操作能力弱,開發效率低,許多療效好的新產品市場覆蓋面小、占有率低,沒有真正發揮應有效益。
“資源優勢已經算不上優勢了,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才是真正的優勢。”省政協副主席、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栗震亞說,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不及發達省份一個企業的總產值,僅占全省GDP的1%,是典型的“資源大省、產業小省”。
栗震亞指出,我省的中藥材精加工和深度開發不足,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目前僅有甘肅農墾的管制藥材罌粟和岷縣的當歸通過國家《中藥材種植質量管理規范》認證。龍頭企業尚未進入藥材種植領域,集約化種植程度低。藥材產地飲片加工企業規模小,中藥材加工起點低,經營模式仍然是藥農自賣為主,外地客商低價收購、高價轉銷,圍繞中藥材資源開展品種和技術研發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資源轉化率低。
優勢與劣勢并存,困難與機遇同在。全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已經把生物制藥產業作為一個新型產業來培育,力爭發展成為我省的支柱產業,并確定建設蘭州生物醫藥科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