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制造”創輝煌
———“工業強省”系列報道裝備制造業篇
![](/Files155/2007053110365834658.jpg)
(配圖:天水在線)
本報記者楊世智實習生馬文靜
2006年6月28日,國務院授權新華社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由此開始,全國各地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浪潮滾滾而來。
作為西北重要工業基地之一,甘肅該如何應對裝備制造業的這新一輪洗牌,以何種姿態投身于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迅猛浪潮?
2007年4月3日,結合甘肅裝備制造業實際,省委、省政府推出《甘肅省振興裝備制造業行動計劃》,并將這一年定為“裝備制造業發展年”,提出把振興裝備制造業作為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培育新興優勢產業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尋求工業強省道路上的新突圍。
2007,甘肅裝備制造業踏上新起點甘肅省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最寬處530公里,東連陜西,南抵四川,西去新疆、青海,北上寧夏、內蒙古,自古以來就是西北交通咽喉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決定了甘肅在國家產業布局中的地位。
“一五”和“二五”時期,甘肅誕生過我國第一臺大型無油超真空抽氣機組、第一臺大型天文望遠鏡鍍膜機、第一臺飛機地面電源車。
如今甘肅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機械、電子產品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型企業相結合,能夠為石油鉆采、化工、輕工、機械加工、建材、交通運輸、軍工等多個領域提供裝備,具有一定特色的裝備制造業生產體系。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實力相對較強,并擁有一批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一定實力的骨干企業,所生產的3000多個產品品種,涵蓋了主機、輔機、成套設備、關鍵部件、維修配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截至2006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71家,占全省工業企業的15.64%;資產總額226.14億元,占全省工業的7.33%;完成工業總產值142.48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5.7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9.48億元,占全省工業的比重為5.31%。
在全國裝備制造業中,盡管甘肅裝備制造業所占比重甚小,但也不乏亮點。其中,蘭州石油化工設備集團公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油鉆采機械和煉油化工設備生產基地之一,其生產的8000米石油鉆機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石油鉆機、成套石油化工和煉油設備、抽油機等產品遠銷歐美、中東及亞太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蘭州電機有限責任公司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電機和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擁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交流變頻調速電機制造技術等;華天微電子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區最大的集成電路封裝基地;蘭州真空設備有限公司是我國目前唯一集真空、低溫、壓力容器三種生產技術于一體的專業化工廠,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達60%,在國內真空設備領域占有行業主導廠商的地位;天水星火機床公司的幾種主導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天水風動機械有限公司的“燎原牌”氣腿式鑿巖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天水長城開關研制的主導產品銷量連續四年居國內同行業第一……
亮點,往往意味著新的突破口。結合甘肅省情,針對我省裝備制造業亮點,省上決策層對全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進行了周密的規劃,要求立足我省資源、原材料就地加工和裝備制造業的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集中力量將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將石油鉆采設備、大型精密數控機床、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特種電機、真空設備、集成電路設計、新型小排量轎車、選礦設備、環保設備等七大類裝備確定為甘肅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十一五”期間力爭全省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
時不我待。2007年,甘肅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之年,“甘肅制造”由此踏上新起點……
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甘肅制造”凝聚力
蘭州和天水是我省裝備制造業的主要聚集區。2006年,兩市共有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211戶,占全省裝備制造業企業數的77.86%;資產總額207.91億元,占全省裝備制造業的91.94%;產值129.14億元,占全省裝備制造業的90.5%。但是它們僅僅是地理位置布局上的聚集,既缺乏產業鏈上下游利益的內聚力,又缺乏外部發展環境的外聚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一些地方出現了同種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業有機集聚的現象。產業鏈就是集聚區企業生存的“食物鏈”。在集聚區內,企業之間既激烈競爭又相互合作,通過不斷創新尋求和鞏固著各自在產業鏈中的位置,進而形成了強大的聚集效應,反過來又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于是,一批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產業集群應運而生,美國有了硅谷的電子業群,德國有了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
如何打造我省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拓展產業區是我省采取的重點措施之一。蘭州市投資10億元,專門為裝備制造業成長辟出4個優越、寬闊的空間: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基地、七里河裝備制造業基地、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裝備制造業基地、榆中和平開發區裝備制造業基地等“四大基地”,吉利汽車、蘭石集團、蘭州電機公司、蘭州真空設備、萬里機電廠、城臨鉆采、順創石油機械制造等一批新老企業先后在此落戶生根。天水市全面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12341”行動計劃,加快建設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三大裝備制造工業基地。
與此同時,一場以實施國有產權、職工身份“兩個置換”和企業資產重組為重點的國企改革攻堅戰也在各地打響,一大批裝備制造企業開始“浴火重生”。
改革帶來了活力,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在各個企業競相亮相:
2007年2月28日,迎著和煦的春風,一輛嶄新的寶藍色“吉利自由艦”徐徐駛在蘭州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園,甘肅本土生產的第一輛小轎車———吉利汽車蘭州項目產品面世,甘肅轎車生產的空白由此結束;
9月16日,2007中國(蘭州)裝備制造業發展論壇在蘭州隆重開幕;
同月,蘭石集團組織生產出全球第三臺、亞洲第一臺直升機吊裝鉆機,并銷往國外;
11月20日,10年前虧損1000多萬、瀕臨破產的“華天科技”成為天水市第一家上市企業,400萬A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
2007年1-11月,全省裝備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0.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其中機械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6.74億元,同比增長19.98%;電子工業完成3.67億元,增長21.74%。金屬切削機床、風機、采礦設備、煉油、化工專用設備、交流電機等產品產量增幅都達到了20%以上。
彌補“短板”,將“甘肅制造”引向“甘肅創造”
振興裝備制造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力也無法“畢其功于一役”。在振興之路上,需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搞好搞活裝備制造業“存量”的同時,更要正視不足,通過不斷創新,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增量”。
當前,我省裝備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一是部分裝備制造企業設備老化,雖然改制重組甩掉了債務包袱但沒有增加投入,研發制造能力仍然薄弱;二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少,目前只有蘭石集團營業收入超10億元,中小企業零部件生產規模小利潤薄,生產不大穩定;三是人才流失嚴重,高級研發人才、領軍人才和熟練的技工短缺。這些因素都是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短板”,更是在今后的振興之路上必須解決的難題。
就創新能力而言,蘭州理工大學有關專家組織的針對蘭州200多家裝備制造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這些企業體現創新能力的5項指標都在47%左右。這說明,甘肅省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科研力量不足,創新能力弱,突出表現在核心技術主要靠引進,成套能力較差,特別是大量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落后,沒有研發機構,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新項目新產品,更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嚴重制約了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專家指出,如果聽任這種弱化勢頭繼續下去,我省裝備制造業將會陷入從研制退回到仿造,從仿造退回到組裝,從組裝退回到進口,從制造業退到修理業的境地。如果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我省裝備制造業就會陷進“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甘肅制造”變成“甘肅創造”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現代化是用錢買不來的。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一旦花錢買了設備,就得要買備品備件,長期背著一個包袱。而且現代技術更新速度極快,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很快也會被淘汰。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這種勢頭。日本戰后重建就是靠“引進一批,消化一批,研制一批,開發一批”,最終走向了工業強國。為此,我省在《振興裝備制造業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求,要堅持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產學研相結合,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創新人才,促進全省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鼓勵企業著眼于重點產品的技術前沿,注重對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逐步掌握核心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提升優勢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