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利益大于天 四抓三支新戰略
香港《文匯報》專訪省委書記陸浩
本報北京電(記者 張倩)全國兩會期間,香港《文匯報》專訪了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3月14日出版的該報,以《民生利益大于天四抓三支新戰略》為題,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專題報道。
陸浩在接受《文匯報》專訪時坦誠指出,甘肅發展潛質和困難都比較大,優勢和劣勢都相對突出。改革開放后,甘肅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顯著的是結束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中共十六大以來,甘肅的發展實現了由以解決溫飽為主向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性轉變,甘肅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時期,甘肅正在進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上。
這一專題報道分別從“五板塊產業強省”、“建西部‘陸上三峽’”、“民政超全國一年”、“傾力辦職業教育”等方面,對近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予以重點報道。
文章說,甘肅省近年來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振興裝備制造業。陸浩指出,甘肅工業的基礎是在“一五”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打下的,創造了若干個“共和國第一”。現在隨著體制和經濟轉型,這些老企業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基礎仍然存在。今后要以市場導向,以科技支撐,把工業和農業產業化有機地統一起來。具體來講,“五大板塊”分別是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基礎工業;依托傳統產業開發下游產品形成的一般制造業;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現代制藥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輕紡工業。陸浩說,這樣的產業結構,既具有甘肅特色和優勢,又符合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當前已在石油鉆采及煉化設備、數控機床、真空設備、風動設備、電工電器、無線電整機、集成電路封裝、礦山機械制造等領域形成了突出的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
文章說,在陸浩心中,建河西風電走廊,造西部“陸上三峽”是影響甘肅全局的第二件大事。陸浩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河西走廊發展風電產業的條件十分優越。發展風電產業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而且可以有力地促進甘肅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據有關方面論證,在河西走廊建設一個裝機容量為2000萬千瓦的風電基地是完全可能的,發電量超過三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建設河西風電走廊,不僅將使甘肅綜合經濟實力躍上一個新臺階,而且對國家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深遠影響。
這篇文章對我省關注民生辦實事予以了重點報道。陸浩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神圣職責,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的具體體現。雖然甘肅是一個欠發達省份,在解決民生問題方面,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堅持財政支出向困難群體、基層、“三農”和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堅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辦成了一批實實在在的大事情。與全國相比,甘肅提前一年全面取消農業稅,提前一年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覆蓋,提前一年建立了城市合作醫療制度。近年,甘肅圍繞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在就業、就學、就醫、飲水、交通及農村能源等方面的困難。今年政府又承諾在改善民生上興辦14件實事,當前各項工作正在啟動實施。陸浩表示:“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我們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每年都要為群眾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大事,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陸浩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甘肅超負荷的人口壓力不僅缺乏快速發展的條件,而且勞動者素質不高,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制約。甘肅提出“反彈琵琶”,通過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使勞動者都具備一技之長,提高素質,為全民創業和大規模轉移就業創造條件。文章說,陸浩強調要舉全省之力發展職業教育,集成各種培訓資源,對農村青壯年勞動者和初中、高中畢業后的青年進行大規模、多層次、全覆蓋的職業技能培訓,這對甘肅長遠發展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他為此多次提出,每個市委書記、縣委書記和市縣長都要當“教育書記”、“教育市長”、“教育縣長”,形成新的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