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工業強省新路 謀求國企改革突破
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 楊志明
黨的十七大報告是閃耀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要緊的是用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我省改革發展新的實踐。總結甘肅過去五年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和籌劃未來甘肅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考,概括起來就是開拓工業強省新路,謀求國企改革突破。
一、調中求進,走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互促共進的新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十五”以來,甘肅抓住機遇,加快重點企業和支柱產業發展,使全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機遇成為我省加快工業發展,實現七年翻兩番、邁上千億元臺階的實踐。“十一五”乃至今后五年,甘肅面對國家宏觀調控的新條件和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的新挑戰,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迫切需要調中求進,提高質量效益,注重節能減排,圍繞又好又快發展的“上臺階目標”,重點實施“三大工程”,推進工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要重點實施發展大企業、大集團的“雙十”工程,發揮“支柱板塊”優勢,在企業由大變強上有新進展。二要重點實施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223”工程,發揮“創新板塊”優勢,在產業升級上有新進展。三要重點實施扶持發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為主的“千戶百強”工程,發揮“活躍板塊”優勢,在進一步激活中小企業上有新進展,使中小企業成為工業強省新的增長極。
二、“引強入甘”,在開放發展中謀國企改革新的突破。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過去五年,我省重點實施了國企改革“376”攻堅計劃。通過引強入甘、資本重組、股權分置改革、整合區域資源等方式,使70%以上的省屬重點企業實現了產權多元化,在進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軌道和利用資本市場擴大融資的快車道上有新進展;通過改制或破產重組,使省屬70戶下劃企業90%以上轉入了非公經濟發展軌道,帶動了區域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市州非公經濟骨干企業的成長;通過搶抓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的機遇,使資不抵債、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66戶大中型企業實施了破產重組,帶動了國有經濟布局“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戰略性調整,使全省國有企業從2000年960戶減少到2006年441戶,全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2000年1527.42億元增加到2006年3051.44億元。創新是將各種要素重新組合產生新效益的活動。今后五年,我省克服甘肅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的經濟地理局限,揚礦產資源、廉價勞動力、潛在市場優勢,要繼續跳出獨立奮斗、自我循環的圈子,積極推動“引強入甘”,引入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將開放發展作為甘肅工業強省的戰略措施。重點推進以大企業產權多元化為重點的體制創新,以引進消化吸收為重點的技術創新,以信息化為重點的管理創新,以培育企業家為重點的用人機制創新,以“引強入甘”為重點的環境創新。尤其要抓住資產重組浪潮由東部向西部推進的時機,借助國家扶持西部特色產業發展的機遇,能上則上,能擴則擴,能活則活,能聯則聯,一切從加快甘肅工業發展、提高工業增長質量的實際出發,促進國企改革在“一池活水”中取得新的突破性發展。
工交發展要為構建和諧甘肅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質基礎。和諧甘肅既要創造條件增加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更要解決好困難職工的生活和就業問題。近年來,我省通過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重組,不僅多渠道安置職工17萬多人,使破產企業中70%的職工實現了就地再就業,而且使全省企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均工資由2002年的10368元增長到2006年的16792元,年均增長12.81%,達到了西部較高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今后五年員工收益要與企業發展同步提高。“十一五”時間,要實現有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公路,戶戶通電,村村通電話,努力使工業強省為全省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提供越來越多的經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