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嶄新的小城鎮鑲嵌于青山綠水間,一個個整潔的中心村崛起于藍天白云下,一個個靚麗的文化廣場,一座座安靜的農家小院……滄桑古老的隴原大地,在新農村建設的和風細雨中,處處新風蕩漾,處處景色宜人。
產業有了,收入就有了甘州區長安鄉前進村曾是張掖市最大的圓茄生產基地,由于長期種植圓茄,導致品質下降、賣不上好價錢,而農民對倒茬種啥心里沒底。2006年9月,該村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在省農牧廳督導組及市區技術人員指導下,農民倒茬種植辣椒、豆角、萵筍等11個品種的高檔精細菜,并引進四川客商建成冷藏運銷企業,發展訂單蔬菜1000多畝。今年,全村蔬菜獲得大豐收,占地0.8畝的一個大棚平均收入超過1.5萬元。
20戶村民在村口建起20座嶄新漂亮的小洋樓,出租搞“農家樂”,家家游客盈門。村民孫秀玲說:“300多平方米的樓房自家住不劃算,每年出租收入1.7萬元。”村支書馬自祥說:“村里人把新房也當成產業來經營。”
我省針對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的實際,把發展生產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以農民增收作為基本目標,將發展產業作為突破口,夯實新農村建設基礎。
河西的制種玉米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豆豆”,定西的“洋芋蛋”變成“金蛋蛋”,慶陽的白瓜子成為出口創匯的“香餑餑”,隴南的“大紅袍”花椒紅遍大江南北。我省馬鈴薯、中藥材、玉米制種、苜蓿和釀酒原料等特色產業位居全國前列,播種面積達到2230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0%。依托特色產業形成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開路先鋒。目前,全省1319個“農字號”企業和4233個農村合作組織,形成了“興起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富裕一方經濟”的良好發展格局。
勞務經濟是農民增收的另一個大產業。“天水白娃娃”、“禮縣小保姆”、“安定縫紉工”成為遠近聞名的勞務品牌。今年上半年,我省培訓農民135萬多人次,輸轉勞動力463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10億元。
目前,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的2個市、12個縣(區)、100個村,以及市縣級新農村試點的46個鄉鎮、1235個村,都按照科學規劃,穩步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探索產業支撐型、勞務帶動型、城郊經濟型、資源開發型、項目拉動型等多種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模式,帶動各地新農村建設熱潮涌動。
條件變了,生活就變了在新農村建設中,我省著力改善農民最急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農村通路、通水、通電、通信息、通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
全省各級政府關注農村、關心農業、關愛農民,“真金白銀”投向新農村,用于改善農村基本設施。
去年以來,全省用于“三農”的投入達65億元;同時,省級財政每年籌措8600萬元,連續3年對省級新農村試點給予扶持。目前,全省8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502公里,202個鄉通了油路;4.3萬農戶用上了清潔的沼氣;98%的行政村通了電話。
全社會捐資幫扶新農村建設,也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甘肅有限公司投資2.6億元,實施惠及300萬農民的助建新農村工程,對幫扶村建通信塔,給幫扶戶贈手機;酒鋼公司、金川公司去年以來分別投入1000萬元,幫扶省級新農村試點單位嘉峪關市、金昌市,用于產業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民營企業甘肅寶徽集團捐資2000萬元,用于隴南市新農村的路、橋、涵等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我省通過實施民生工程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村行路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實際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目前,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全省農村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8萬絕對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范圍,12萬農村五保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免除了農村406萬名中小學生的學雜費和262萬名學生的書本費,為53.8萬貧困家庭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補助。
文化有了,品位就有了臨澤縣倪家營鄉汪家墩村村民程林保最著迷農業科普書籍,他說:“從書上掌握了連茬種植技術,5分地的溫室葫蘆套種黃瓜賺了9600元。”70歲的程福平老人說:“過去村里人農閑時間就是‘詐金花’、‘斗地主’,如今村里人最時髦的就是看書學習。書癮大了,種田精了。”拿慣了鋤把子、甩慣了羊鞭子的農民,開始從字里行間尋找致富門路。
臨澤縣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培育新型農民。通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農民共享文化資源,使傳統農民轉變為新型農民、產業工人和城市市民。他們堅持開展道德、文化、科技、法律、衛生“五進村”活動和“敬老人、賽媳婦、比公婆”等評選活動,促進了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品位的提高。通過農民培訓工程,全縣14%的農村勞動力持“綠證”,90%以上農戶掌握了兩門以上致富實用技術,9000多農民成了拿工資的工人。
建設新農村,先育新農民。我省大力培養懂技術、會經營、敢創業的新型農民,讓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合格主角。培訓圍繞農村第一產業,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圍繞二、三產業和城鎮化發展,打造新型產業工人。目前,國家和省上已累計投入培訓補助8780萬元,完成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300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2萬人次,農民創業培訓2600多人,“綠證”學員培訓30萬人次。一批能吃苦、肯干事的農民經過培訓,走上了依靠科技創業奔小康的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