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成就大產業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省地域遼闊,東西跨越1600多公里,大多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自然和氣候條件嚴酷;境內山地多,平地少,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差。同時,由于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照和生物資源豐富,我省有著發展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如何變劣勢為優勢?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高瞻遠矚,正確決策,在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大力推進以特色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多少年來,通過隴原兒女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在甘肅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實現了糧食自求平衡和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這為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加快農業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的時期,加快全面建設小康和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的任務是發展生產,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只有加快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和發展水平,才能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積蓄后勁。這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
發展特色產業,關鍵是突出一個“特”字,就是什么地方適合種什么,就發展什么。對此,各地抓住特色,發揮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河西的制種、蔬菜、草業、啤酒原料,隴東的果品、草畜、小雜糧,中部的馬鈴薯、中藥材,隴南的花椒、油橄欖,甘南、臨夏的草畜,黃河沿岸的蔬菜等,這些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并形成不同的區域優勢產業帶,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
龍頭舞,產業興;氐膸,政府的扶持,使大批企業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在隴東,一些大大小小的龍頭企業,把并不起眼的黃花菜、白瓜子、蘋果等加工后,出口到國外;在隴中,土得掉渣的馬鈴薯加工成薯條、精淀粉等,身價倍增;在河西,世界50強制種企業一半以上落戶,帶動河西走廊成為全國最大和世界知名的制種基地。
如今,在全省1500多個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省特色產業產品不斷延伸,市場不斷擴大。一些大宗的農產品不僅打響全國,還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果汁、鮮切花、白瓜子、中藥材、瓜菜花卉種子等,這些經過加工的“土特產”,在國外市場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為農民賺來大把大把的“洋錢”。
農業產業化經營,把廣大農民推到了市場的風口浪尖,他們需要有組織地進入大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各級政府因勢利導,成千上萬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乘勢而上,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這些專業組織,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場,成了農民進入市場的“橋梁”。通過這些橋梁和紐帶,定西的馬鈴薯專列開到了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終端市場;有了這些橋梁和紐帶,農民了解市場需要什么,他們就種什么,實現了與市場的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
同時,農產品向全國和世界市場的擴展,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農民逐漸懂得無公害和標準化生產,一個個農業質量標準得到落實,一批批標準化基地建立起來。增施有機化肥、噴灑無害農藥,果實套袋、膜下滴灌等,使特色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平涼金果”、“慶陽金針菜”、“蘭州高原夏菜”等,百分之百的無公害生產、標準化生產,成了全國知名品牌,一些優質果品、蔬菜、牛羊肉還被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推薦使用產品。
農業產業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特色產業,不是小打小鬧,而是需要規模效應和拳頭效益,我們的目標就是做大、做精、做強。這方面,甘肅有大氣魄,有大目標。
省委、省政府決定,要在近幾年內,在全省組建幾個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或1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逐步由農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型。去年以來,省上有關部門加快資本運作,加大扶持力度,組建了蘭州高原夏菜產業集團、平涼金果集團、平涼紅牛集團和永昌麥芽集團等農產品加工運銷“龍頭”,注冊了“蘭州高原夏菜”、“平涼金果”、“平涼紅!钡壬虡似放。在“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的產業化、集團化和規;\作下,我省特色產業將會做得更大、更強!
特色產業大發展,隴原千里呈異彩。始終抓住發展特色產業不動搖,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壯大實力,我省農業產業化就一定會得到又好又快發展,一定會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強大支撐力量!
新聞鏈接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強力推動下,我省以特色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省上制定了馬鈴薯、中藥材、制種、釀造原料、果品、蔬菜、肉牛肉羊等14個優勢產業區域布局規劃,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今年,全省特色優勢作物面積已發展到2440萬畝,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4%;已初步形成了馬鈴薯、玉米制種、草畜、中藥材、啤酒原料、果品等六大區域性特色產業,其中有五大產業的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第一。隴南油橄欖、花椒,慶陽黃花菜,蘭州食用百合,白銀、定西、慶陽、平涼等市還有蕎麥、糜谷、各種雜豆等,這些具有資源唯一性的地方特色產品,在市場上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全省各級財政每年拿出1億多元,扶持特色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發展。2006年,我省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4233個,其中龍頭企業1516家,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159家,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26家;龍頭企業銷售收入198.2億元,企業凈利潤17.2億元,上繳稅金5.2億元;龍頭企業出口創匯1.9億美元,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創匯額占58.3%;全省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100萬噸,實際加工量達到750萬噸,加工率達到35%。
▲農業產業化經營,共帶動全省179萬農戶從事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經銷。目前,全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3926個,擁有會員90多萬,帶動農戶130多萬戶,年銷售各類農產品340多萬噸,注冊商標、品牌1101個,入會農民純收入比當地平均水平高20%左右。2006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訂單農戶131萬戶,訂單面積880萬畝,訂單成交額58億元,訂單履約率90%;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增加收入34.4億元,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戶均增收1920元。
(王朝霞嚴存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