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掠影》序
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陸浩
作為人民日報駐甘肅記者站站長,李戰吉同志已經在甘肅工作了十年。戰吉同志將自己采寫的新聞稿件優中選精,結集成書,取名為《西北掠影》,囑我作序,我欣然接受了。因為書中的主要篇幅記錄了甘肅人民在求生存、求發展中艱苦奮斗的業績,也是作者甘肅情結的流露,我深為書中所記錄的人和事及作者的勤奮敬業精神所感動。
《西北掠影》中,雖然寫的不只是甘肅,展現的也不可能是西部發展變化的全部,但它記錄和折射著時代的印記。經濟建設、改革創新、生態環境、民生和諧……甘肅在這些方面的進步和發展都引起了戰吉同志的關注,都成了他采訪和報道的對象,都成了他施展才華的土壤。
我以為,好的新聞作品,總有動人的力量。這種力量既來自深入的采訪和優秀的寫作,更與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和職業操守密不可分。看戰吉的文章,無論題材大小,你都能從中深深地感受到這種追求和踐行。也正因為如此,他采寫的不少報道,特別是《莊浪人的驕傲》《涇川人的自豪》等文章,都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甘肅讀者的廣泛贊譽。
戰吉同志是北京人,千里迢迢、只身一人來到甘肅,一干就是十年。這十年飽含著他對甘肅和甘肅人民的深厚情誼。他的情,是時代情,人民情,西北情。他把自己融入了甘肅,融入了甘肅人民,把甘肅人民的事業當成了自己的事業。也許這正是他的文章能夠情文并茂、血肉豐滿的根本原因。
戰吉的文章,往往蘊涵著他的思考和研究,能夠給讀者以啟迪。去年,他去天水采訪鄉鎮職能轉變,依據了解到的豐富素材,把鄉鎮職能轉變的途徑和目標概括為“四個優化,四個轉變”。讀他的這篇報道,我感到他不僅總結了天水鄉鎮職能轉變的新鮮經驗,而且緣事發理,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真知灼見,對于我們繼續推進這一改革,就有著十分可貴的借鑒意義。
人們都說新聞是跑出來的。不當記者,自然就體會不到“跑”的辛苦。記得有一次,他隨我們去黑山峽和九甸峽調研。工地上,土路坑坑洼洼,路邊就是懸崖。他端著照相機,跑前跑后地只顧拍照。五十多歲的人了,跑得竟像個小伙子,以至于我不得不提醒他要注意安全。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不懈奔跑,才有了求真務實、簡潔凝練、鮮活生動、清新自然的文字。文風來自作風,文如其人,此話不虛。
是不是可以說,嚴于責、長于情、勤于跑、善于思,不僅是戰吉同志的特點,也應該是新聞記者普遍具備的素質呢?
新聞工作者是我們的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軍。我們各級干部都應該愛護新聞工作者,樂于和記者打交道、交朋友,學會運用新聞輿論來推動監督我們的各項工作。實際上,包括戰吉同志在內的很多記者的正面報道和輿論監督,已經對我們的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新聞記者肩負著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新聞工作者應該扎扎實實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記者應該努力成為學習型、責任型、思想型、研究型的記者。如何做到這一點,讀戰吉同志《西北掠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我們熱切希望廣大新聞記者牢記黨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履行自己的神圣職責,為甘肅的新聞事業和新聞史譜寫優異的篇章,為甘肅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是為序。
2007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