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臨洮縣八里鋪鎮孫家大莊村爭取到了108萬元的日本貸款項目,建成了7座“四位一體”的高效日光節能溫室,村民們與美蘭花卉公司簽訂了花卉種銷合同,由公司提供花苗、技術指導并負責鮮花銷售,農戶負責花卉種植。2001年,一個溫室花卉的收入達到了1.5萬元,比溫室蔬菜的畝收入高出8000多元。
花農劉娟莉回憶說:“當時誰敢相信呀!6分地也能掙這么多的錢。”
該村黨支部書記孫述海回憶道:“我們村有2500多畝地,過去以小麥套種玉米為主,平均畝產小麥600斤,玉米900斤,按當時的市場價,收入在500元左右,人均只有1畝地,村民只能解決吃飯問題,腰包里沒有錢。而相鄰的村子借助村辦企業和建筑業,經濟發展在提速,而我們由農業社時的先進村滑向了落后村、貧困村。”
如今,蔬菜、花卉已成為孫家大莊村的兩大支柱產業。要改變貧困面貌,必須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做文章、要效益,已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與孫家大莊村一樣,全省大部分農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1997年,我省農民戶均賣糧396公斤,比1996年多賣16公斤,收入反而下降67元,到1999年,農民戶均賣糧增加到589公斤,比1996年多出售210公斤,增幅為56%,但所得收入僅增長15%。“種糧不掙錢了,怎么辦?”從省委、省政府,到每一個普通農民,都曾有過類似的思考。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農業特色農業,成為我省農業的必然選擇。近5年來,全省各地都開展了有益的嘗試。
自2000年開始,農業結構調整在我省各地遍地開花。河西灌溉農業區發展制種、釀酒原料基地;中部、隴東旱作農業區發展馬鈴薯、中藥材及肉牛、羊生產;隴南山區種植油橄欖、花椒等特色農產品……一時間,隴原大地氣象為之一新;一夜之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被推到了風大浪高的市場前沿。
產業結構調整,直接推動了農字號產業的飛速發展。如今,河西以凍干蔬菜、乳品加工、釀酒為主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中部以馬鈴薯、中藥材、牛羊肉加工為龍頭的企業異軍突起。產業的發展,使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們,將眼光更多地放在市場上,類似于“訂單農業”、產業鏈、信息的“新名詞”已成為農民們的家常話。
產業結構調整,受益的還是農民。去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34元,增長了7.8%。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一批有超前思想的農民,走出大山,走向市場,開始從事農產品加工、運銷等工作,促進了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
如今,把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和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結合起來,擴大產業規模和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畜牧水產養殖業,集中力量發展馬鈴薯產業和制種業,提高果品蔬菜品質和產量,加快建設中藥材、釀造原料種植基地;扶持發展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整合資源,推進農村信息化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
正值陽春三月時,泛青的麥苗綻放著春的希望。在廣袤的田野上,隴原廣大農民期盼著即將召開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又開始孕育著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