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甘肅省衛生廳黨組書記、廳長 侯生華
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看病難”,主要是廣大農村醫療基礎設施簡陋,醫務人員缺乏,有病難以得到有效救治,城市社區衛生不完善,到大醫院就診難,找專家看病難,農民進城“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是藥價貴、檢查治療費用高,醫療保障水平低,人們就醫費用高,部分低收入人群、沒有醫療保障的人群看不起病。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民利,必須下大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成因復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衛生資源總體不足,結構不合理。2005年,我省每千人擁有病床僅2.45張,全年人均衛生事業費僅43.17元,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總量不足的同時,衛生資源結構不合理問題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預防保健資源不足,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比較薄弱、服務能力有限,一些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沒有得到有效預防;城鄉衛生資源分配不均,我省80%的優良衛生資源分布在城市,農村只擁有20%左右的衛生資源,農村衛生人才比城市更加匱乏;城市衛生資源配置也不合理。衛生資源過度集中在大中型醫院,基層社區衛生資源不足。第二,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到位。由于各級財政補償不足,醫院為了生存不得不極力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出現市場化傾向,導致醫藥費用增長過快,群眾就醫負擔加重。第三,醫院管理不科學。公立醫院分別隸屬于各級政府、部門、行業和企業,條塊分割,行業管理、分類管理、屬地管理難以實施。一些醫院盲目發展,重復建設,背上沉重債務負擔。有的內部管理松懈,不合理檢查、不合理用藥、不合理收費突出。第四,藥品和醫用器材流通生產秩序比較混亂。藥品生產企業數量多,流通環節多,監管不力,無序競爭,惡性競爭。一些企業違規操作,搞虛高定價,銷售利潤大多流向中間環節,也引發各種“回扣”、“提成”等不正之風。第五,廣大群眾醫療保障水平不高。目前,全國有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基本上靠自費看病。即使有醫療保障的,也因醫療保障的籌資水平比較低,保障水平不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就醫問題。
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要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堅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實行醫療機構屬地管理,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強化衛生全行業監管。嚴格實行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機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合理分工的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調整城市大中型綜合醫院布局,嚴格控制發展規模。增加財政投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平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同時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作為公立醫院的補充。
二是建立財政補償政策機制。制定由中央和地方分級負責的財政投入政策,政府應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包括計劃免疫、傳染病控制、地方病控制、婦幼保健、職業衛生、精神衛生、環境衛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內的最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承擔基本醫療服務公立醫療機構的投入,完善設施,保障經費,促其發展。政府要控制公立醫院的收費標準,公立醫院的經濟收入要與職工的福利脫鉤,取消“以藥養醫”、“以醫養醫”的補償政策。
三是制定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國家要制定基本醫療服務目錄和基本醫療服務藥品目錄。繼續調整不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提高技術勞務費,降低過高的大型醫療設備檢查費和各種治療費用,適度放寬特殊醫療服務價格。要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服務價格檔次。要考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特點,并適當提高中醫、民族醫的技術服務價格。改變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方式,逐步實行單病種收費和最高限價。
四是改革藥品和醫用器材的生產流通體制。加強對藥品和醫用器材的開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管理。嚴格生產和銷售企業準入,嚴格新藥的研制、開發和生產,嚴防出現“換名不換藥、改劑型、改包裝的藥品”生產;改變藥品和醫用器材銷售方式,鼓勵直銷,推行政府采購配送,減少流通環節,對基本醫療服務藥品由國家專營專管,醫院不加價;加強藥品和醫用器材價格管理,嚴格成本核算,控制價格虛高。
五是加快建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繼續推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現基本醫療服務的廣泛覆蓋。要建立完善城鎮低保人群醫療保險,對城市其他非職工居民都要有基本醫療保險。要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醫療保險制度,爭取幾年內實行全覆蓋。要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重點解決農民的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和大病救治。各級醫療機構都要拿出一部分病床作為濟困病床,實行“兩免一減”政策,使特困群眾能夠看得起病。還要建立城鄉特困居民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
六是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管。衛生行政部門要轉變職能,依法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嚴格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醫療設備技術等服務要素準入。加強衛生監督,推行綜合執法,嚴禁各種非法行醫,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配合工商部門加強醫療廣告監管。特別要加強醫療內部管理,嚴格規范醫院執業行為,改進服務流程,簡化就醫環節,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嚴格財務管理,加強醫院物價和收費管理,嚴格限制大型醫院規模和大型設備購置,防止衛生資源浪費。加強職業道德、職業責任和職業紀律教育,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作者系省衛生廳黨組書記、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