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選擇
西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 尹偉先
一、無論是我國的東部、中部,還是西部,構建和諧社會都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廣大的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將更加艱巨,這是由西部地區的區情決定的。
1.由于自然條件、人文因素和體制、機制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依然很低,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太大。雖然西部12省(市、區)幅員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1%,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9%,但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不到20%,2005年的經濟總量僅占全國的16.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占全國的7.5%(2004年數據)。
2.西部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入學難、就醫難、飲水難、行路難、增收難等問題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特別是廣大的西部農村地區困難更多,問題更大。
3.西部地區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西部地區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農業人口的比重為4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大落后于東部地區。
4.貧困人口的基數大、消除貧困的難度加大。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2365萬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分布在西部,低收入的4067萬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在西部,而且由于目前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最差的地區,勞動力素質偏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當弱,消除貧困的難度加大。
5.西部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仍處于相對落后、保守和封閉的狀態,對外來文化、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漠然視之,存在著一種由來已久的不自覺的隔膜。
6.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2005年,北京、上海、浙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別為1:2.51 、1:2.19 、1:2.1 ,而西部地區的西藏、貴州、甘肅、新疆這一比例分別達到1:6.93 、1:4.47 、1:3.73 、1:3.37 。
7.西部地區面臨嚴重的荒漠化、沙塵暴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全國360多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中,西部約占80%;每年新增2400多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積中,西部占90%以上;西部森林覆蓋率平均只有7%左右。
這些“區情”,足以說明在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艱巨性,說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在西部地區,特別是在西部地區的農村。
二、近年來,西部地區取得的建設成就是明顯的,成績是喜人的,為我們下一步構建西部地區的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信心。1.近些年西部經濟發展態勢良好。2.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發展較快。3.西部能源資源豐富的優勢進一步凸現出來。4.干部隊伍建設成就顯著。西部地區擁有了一支踏實肯干、勤奮敬業、樂于奉獻的干部隊伍,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5.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步伐將會更快,力度將會更大,領域將會更寬。特別是將更加重視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這將為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三、正確審視我們所面臨的特殊困難,分析我們擁有的優勢與機遇,是進行和諧社會構建的必要前提。我們西部人要迎難而上,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努力走出一條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的特色之路。
1.以經濟建設為抓手,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夯實和諧的物質基礎,切實增強西部地區實力,奮起直追,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以人為本,制定有利于盡早消除貧困的財政政策,幫助貧困地區盡快發展起來,千方百計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穩步、有效地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消除貧困這一影響西部和諧社會建設的最大障礙。
2.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西部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增強發展后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造和諧的環境條件。
3.以政府為主導牞加強政府在構建和諧文化中的職能作用,強化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念的宣傳教育,積極培育和渲染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相得益彰的道德氛圍。
4.加大教育、衛生投資,尤其是對偏遠落后農村地區的投資,推動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這是實現西部文化和諧的突破口和動力源。
5.進一步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和發展好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使西部地區廣大的少數民族平等地享有改革的成果,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
6.進一步增強政治使命感、歷史責任感和現實緊迫感,著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此為作者在省委宣傳部召開的全省社科理論界學習六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