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叢:
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的關系
甘肅省扶貧辦主任:薛金山
深化對省情的認識,學習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的關系,對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貧困地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和難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貧困群眾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不僅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緩解區域、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但是,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省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解決溫飽的難度大,當前扶貧形勢和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新階段全省扶貧工作已由以解決溫飽為主轉入解決溫飽和鞏固溫飽并重的階段。解決溫飽難,鞏固溫飽同樣任務艱巨,縮小貧富差距更是任重道遠。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我省比全國低1274元,貧困地區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2元,這個差距還在逐年拉大。我省貧困地區不僅基礎條件差,各項社會事業也嚴重滯后,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貧困狀況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是全省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和重點。
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新農村建設20字的目標和任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和要求,關鍵在一個“新”字上,就是說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農村治理要健全新機制。這與扶貧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最近幾年我省在實踐中總結提出的扶貧開發六大建設,即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的社會事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的特色產業建設,改變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風建設,規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以班子建設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為扶貧開發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探索了一條成功的路子。這六大建設是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整村推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群眾參與式整村推進是新階段扶貧工作方式的重大轉變,它以重點貧困村為單元,以減少貧困人口為主要任務,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始終瞄準了扶貧對象和扶貧項目的進村入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全省有2230個村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有的已發展為整片、整流域推進,以基礎設施和特色產業建設帶動了貧困村的發展。凡是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的村,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人飲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各項社會公益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多數村二、三年后實現了基本解決溫飽,部分村實現了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實踐證明,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將新階段的扶貧開發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不僅在較短時間內解決了貧困問題,而且為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是新農村建設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貧困地區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貧困群眾是一種美好的時代福音。當然,“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還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那些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喝不上干凈水的特困地區,建設新農村更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為此,在動員全社會力量、集中財力、物力、人少,打好扶貧攻堅戰的同時,應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一是相關農村部門的建設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遏制和縮小越拉越大的發展差距;二是建立貧困地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老、弱、病、殘者的正常生活需要;三是建立健全合作醫療制度,保障貧困群眾的身體健康;四是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使計生貧困戶或無兒女戶老有所養;五是力爭到2010年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擺脫貧困狀況,逐步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行列之中。
建設新農村是扶貧開發的奮斗方向,扶貧開發是建設新農村的工作基礎,二者是相互促進的,絕不能割裂開來。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貧困地區的當務之急是盡快解決溫飽問題。打不牢這個基礎,新農村建設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抓住新機遇,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防止扶貧工作被淡化、邊緣化的傾向。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要仍然堅持以扶貧開發工作總攬農村工作全局,公共財政應向貧困地區傾斜,扶貧資金應當緊緊瞄準貧困群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力爭到2010年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如果占全省50%的村、25%的人口穩定解決了溫飽問題,全省的新農村建設就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