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甘肅省林業廳資源林政處處長 王進平
甘肅林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十五”末,林地面積約1.3億畝,森林覆蓋率接近12%。林業建設的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廣大農村、農民最直接地享受了林業的發展成果,農民在發展林業中取得的收入在逐年提高,展示了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的美好前景。因此,林業的大發展,就是農村的大發展,農民的大豐收。
發展林業是推動農村生產發展的保障。我省農村及農村人口80%以上分布在山區(沙區),全省森林面積和蓄積90%以上在山區。因此,新農村建設與林業有先天的聯系,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山區,林業建設的領域在山區。解決處理好林業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山區發展的問題,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長期以來,對山區的發展,我們探索總結出的“潛力在山、希望在林”,“治窮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興林”的發展經驗,就是遵循和體現了山區發展與林業建設的內在規律性。農村生產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生態與生產良性互動,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發展林業,促進農民增收,是實現農村生活寬裕的主要途徑。實現農村農民生活寬裕,核心是農民增收。發展林果業,農民增收最直接、最現實、最快捷;發展種苗業,農村最有條件,農民最易掌握技術,是發展種苗業的主體;發展花卉業,農村發展潛力和增值潛力巨大;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建設森林公園,直接吸引農民搞第三產業,轉移勞務,增加收入;實施退耕還林,直接受益是農民。
發展林業是實現村容整潔的有效手段。村容整潔,不但要村莊周圍、院落干凈衛生、房舍明亮、道路硬化寬暢,道路水系井然有序,更重要的是使家居環境、村莊環境和自然環境既有碧水青山藍天,又有鳥語花香,實現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優美。發展林業,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改善人居條件和環境;通過村(鎮)美化、四旁綠化、庭院綠化、見縫插綠,創建綠色家園。以村為單元,整村推進,建“綠色小康縣”、“綠色小康村”、“綠色小康戶”,實現村在林中、人在花中。使農民享受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優美環境,創建文明和諧、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展林業是促進鄉風文明的重要措施。隨著人類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森林、生態、環境的追求越來越高。當今社會已把林業發展程度、森林資源多少、生態良好、環境優美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進步的標志,這些要件同樣也是衡量一個地方鄉風文明的標志。上世紀70年代,韓國為改變戰后滿山荒蕪,洪澇和干旱不斷,水土流失嚴重,加之工業化進程又進一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貧困和生態破壞形成惡性循環的狀況,使農民盡快富裕,實施了“新村運動”。這一運動的主要內容便是植樹造林。對此,韓國總統盧武鉉認為:一個國家收入多少是與森林資源多少成比例的。通過植樹造林,發展林業,可以促進自然、村莊、人居環境的改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能夠喚醒農民生態道德意識,改變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提高自身文明推進鄉風文明。
發展林業,深化改革,是促進農村管理更加民主的首要之策。今年中央1號文件把集體林權改革,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深化集體林權改革,是林業改革的關鍵,是破解制約林業發展瓶頸的根本對策。通過集體林權改革,不但解放林業發展生產力,而且使農村居民廣泛參與其中,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事大家議,集體參與,共同決策,從而把農村民主管理引向深入。通過林權改革,建立綠色市場,規范林木、林地流轉,進行流轉前的資產評估,使林農把自己的林權與資產評估-市場交易聯系在一起。資產評估是農民民主參與管理的一種有效方式。農民通過對集體及自有林木、林地資產參與評估,張榜公告,市場流轉,使自己的民主權、參與權得到實現。特別是在自然保護區建設上,要繼續堅持已經實行的社區共建、共管模式,充分發動農民廣泛參與保護區建設,從保護中開發,在保護中發展,在保護中受益。既興林,又富民,還和提升社區群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管理意識,進而調動農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各項事務管理的主動性,實現農村事務的民主化管理。
(作者系省林業廳資源林政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