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仵樹大蘭州報道 日前,甘肅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向中國經濟時報介紹了甘肅“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及主要任務。
武文斌說,“十一五”期間,甘肅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按照抓重點、強基礎、保安全、促發展的總體思路,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攻方向,一手抓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一手抓農民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資源利用方式轉型,加快 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抓重點”,就是以推進 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把全省性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品做優。堅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村工業化和縣域經濟發展,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戰略任務來抓,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打造 競爭力強的品牌,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強基礎”,就是配套完善動植物良種繁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三大體系。即,建立健全育、繁、推一體化的良種繁育體系,加速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體系;加快建設包括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市場與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和農民培訓體系在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保安全”,就是保持省內糧食總量產銷基本平衡,確保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在糧食安全方面,把著力點放在提高種糧的比較效益上,依靠科技,優化結構,提高品質,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突出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控、凈化產地環境和農業投入品的管理三個關鍵點,加強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控。在農業生態安全方面,重點實施退牧還草工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和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等項目,強化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監測預警,防治面源污染、水域生態環境污染和外來生物入侵,實現農村生態文明。
“促發展”,就是落實政策,轉變作風,依靠科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較快平穩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切實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抓點示范,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積極解決“三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先進成熟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創新推廣機制,積極引進推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著力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優勢農產品核心生產、加工技術攻關,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 十一五”期間,甘肅農業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從我省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出發,未來五年甘肅農業發展的定位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陽光農業攠、綠色有機農業、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是,草食畜牧業、馬鈴薯產業、種子產業、釀酒原料、中藥材、園藝產業和草產業、特色漁業。
武文斌說,要確保“十一五”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用市場經濟的思維謀劃農業工作,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用以人為本的理念謀劃農民增收,優化發展格局,創新發展模式,不斷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既快又好發展。主要任務是,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草食畜牧業;加速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農業;強化農民培訓,著力發展勞務經濟;深化農業和農村改革,努力建設繁榮和諧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