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海剛
“經常有外省人問我:你們甘肅人是不是都騎著駱駝上班啊?”在甘肅采訪,不止一次聽當地朋友講起這個“笑話”。他們略帶自嘲的表情背后,隱藏著一種“委屈”、一種無奈,還有一種不甘。
在人們印象中一直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和農牧業地區存在的甘肅,急切地希望洗刷身上的這個傳統標簽。
接受采訪的甘肅各地官員,都特別樂于向記者展示當地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企業以及紅紅火火的工業園區。
甘肅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這樣為自己定位:“正處在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型過渡的階段”。綱要分析說,全國處于工業化中期,而甘肅2004年的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2%,比全國低4個百分點以上;第一產業比重為18.1%,比全國高2.9個百分點,大體相當于全國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工業化初期特征還很明顯。
基于這種研判,甘肅在“十一五”期間將繼續堅持“十五”提出的工業強省戰略,力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0年突破120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6%提高到40%以上。相應的,“十一五”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目標是12.5∶46∶41.5。
在甘肅的每個市州,“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是政府官員們口中出現最多的詞句之一。這個被簡稱為“兩抓”的決策是在2003年甘肅省委十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提出的。可以說,“發展抓項目”概括了甘肅過去和今后幾年實施工業強省、加速推動工業化的具體路徑。在“十一五”規劃綱要當中,“抓項目”又被列為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
根據各有關方面的介紹和記者的觀察,甘肅的“發展抓項目”主要是指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業企業等產業項目,同時也包括其他一些影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項目。
基礎設施建設被置于“十一五”項目發展的優先和突出位置。這同甘肅認為“基礎設施滯后是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這一判斷有關,也同他們急于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有關。在甘肅“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十大超百億工程中,有5項是交通、 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十一五”期間甘肅將重點發展的工業項目,則集中在石油石化、冶金有色、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和制藥五大產業,顯然考慮到了本省的歷史傳承和地理、資源等方面的特色及優勢。
隨著國際國內的產業布局調整,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升級的加快,甘肅加快工業化進程面臨著新的契機,甘肅省的主要領導多次強調了這一有利因素。但是,這也不免讓許多人擔心,由于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多是資源型和高能耗產業,會不會給這些后發地區帶來新的環境和生態壓力?如果地方官員單純地考慮抓項目、出政績,不顧及對環境的影響、不顧及國家的產業政策,怎么辦?
對此,記者從甘肅省委書記蘇榮、省長陸浩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我們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把貫徹 宏觀調控政策同發展抓項目有機統一起來,學會抓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學會用市場運作的辦法抓項目。”
甘肅省委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甘肅“十一五”規劃綱要都提出,要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個文件還就改造傳統行業、發展高新技術、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作出了明確要求。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甘肅提出的“十一五”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控制目標是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高于中央確定的降低20%左右的全國總體目標。
與工業化相關聯的是城鎮化。目前甘肅的城鎮化水平只有30%,遠低于全國水平;而且除省會蘭州外,全省缺少更多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大中城市。甘肅“十一五”期間的規劃是,按照“一肩挑兩頭,一帶促兩翼”的區域布局,在增強和完善蘭州城市功能的同時,重點培育酒泉-嘉峪關和天水兩座區域性中心城市。他們希望通過加快城鎮化,在局部地區形成聚集生產要素的平臺,促進工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