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成剛仵樹大
鄧志濤沒有當一名導游,實在是絲綢之路上廣大游客的巨大損失。聽他給你介紹,甘肅的旅游景點、路線了然于胸,民俗風情、歷史文化津津樂道,其本身就是一道獨具特色風景。4個多小時聊下來,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感嘆:“讓我產生了來甘肅旅游的極大的熱情。”
事實上,作為甘肅省旅游局局長,鄧志濤對甘肅旅游業的認識和設想遠不止此。甘肅旅游資源具有哪些特色?為什么除了敦煌,其他線路在全國并不叫響?制約甘肅旅游業大發展的問題何在?通過幾個小時的“紙上談兵”,讓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甘肅旅游業有了全新的認識。
甘肅,除了敦煌還有什么?
甘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甘肅有45個,其中裕固族、保安族、東鄉族這三個民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多元民族文化給甘肅留下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寶庫。
例如,“博覽會”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其實就發源于隋煬帝時代。當時甘肅地區舉行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萬國博覽會——這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覽會,而且當時就取名叫“萬國博覽會”,雖然到會的只有27個國家的代表。博覽會這個詞自此發明后一直用到了今天。
“其實,甘肅的旅游并不僅僅只有敦煌”,鄧志濤說,大家都知道甘肅是一個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省份,甚至可以這樣說,甘肅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發源地。由于它是一個這樣特殊的省份,所以它的歷史過程給這個地方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歷史遺產。
如果對甘肅的旅游資源進行一次歸納,總結起來有五大系列:人文景觀資源;自然景觀資源;民族民俗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現代甘肅(區域特色工農業和百姓生活)。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過去我們對外介紹甘肅省的情況都是這樣一句話”,鄧志濤說,但后面再沒有下文,實際上,正是由于地處三大高原的交匯處,甘肅的地質構造、地表特征非常豐富,“甘肅42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自然景觀從東到西變化太大了,跨了8個氣候類型區。這是現代旅游要重點開發的領域。”
甘肅不但有沙漠,還有雪山冰川。其境內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7座,這些山峰基本上都是冰雪覆蓋,非常壯觀。甘南草原、山丹軍馬場,生態景觀保持得都非常完好。
紅色旅游的資源在甘肅也十分豐富。天險臘子口、會寧大會師、陜甘寧邊區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紅西路軍的悲壯歷史等等,都是現代旅游開發中很有特色的資源。
這里最引人注目還有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航天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使甘肅的航天資源名揚全球,成為人們非常向往的地方。
細細盤點甘肅的旅游景點,鄧志濤如數家珍:莫高窟、玉門關、嘉峪關、七一冰川、麥積山、伏羲廟、南郭寺、大佛寺、雷臺漢墓、武威文廟、黃河劉家峽、炳靈寺石窟、拉卜楞寺、萬象洞、王母廟、莊浪云崖寺、慶陽南北石壁、隴南坡霞洞、遮陽山峽谷、尕梅石林、全國四大 天池之一的祥湯天池……
“把甘肅建成旅游大省”
“甘肅的游資源和產品主要分布于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和黃河風情旅游線相交叉形成的X型構架區域內,經過20多年的開發,甘肅的旅游產品已形成多樣化的特征。”鄧志濤認為,由主打絲綢之路和敦煌人文景觀一張牌到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民族風情、特色旅游四張牌一起打,明確地將觀光型旅游向觀光休閑型旅游引導,以適應國內外廣大游客的需求。傾力打造敦煌莫高窟等12大王牌旅游景點,重點組合西線、東線、南線、北線、東北線、東南線六條旅游主線,加快甘肅旅游產業的發展,“把甘肅建成旅游大省”。
“從目前旅游業發展情況來看,甘肅優秀的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綜合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回顧甘肅旅游業發展的歷史,鄧志濤介紹說,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我國旅游剛剛起步,甘肅旅游僅有像敦煌這樣的世界知名的文物景點吸引國外游客。這一階段的旅游活動主要是忙于外事接待,處于被動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1990年代初到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前,這一階段全國的旅游業蓬勃發展。甘肅也提出了把旅游作為大產業來辦的指導思想,但產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資源開發程度很低,產品檔次不高,交通等配套條件制約嚴重。總體發展水平較低。這一階段可以稱為盲目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由于國家對西部加大了投入力度,交通和城市建設等外部基礎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旅游市場也漸趨成熱,甘肅旅游開始注重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確定明確的開發重點,逐步邁上規范、科學、合理和穩定發展的軌道。這一階段可以稱為開始進入有序開發階段。
“但從總體上判斷,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鄧志濤說。
“初級發展階段”的困局
“隴南已經開發的官鵝溝峽谷,去年旺季每天大約有2000多人游覽。但是,這個新景點配套設施卻跟不上,宕昌縣這個全省最窮的縣,只有兩個招待所,一家是郵電局招待所,一家是政府招待所,兩個招待所合起來也只有800個床位,每天去2000人,有相當多的人只能流失到其他地方住宿。”
說起基礎條件對甘肅旅游業的制約,鄧志濤有著切身的體會,“今年五一前,我陪來甘肅參加旅游工作會的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孫鋼走了一圈,從嘉峪關到敦煌時,因為只有過路車,我們9個人還坐不到一趟火車上(笑),得分兩趟走,沒票啊。”
“事實上,我們對‘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認識還不到位,甚至對‘旅游’的認識都存在偏差。”鄧志濤舉例說,有個國際知名的旅游產業專家主動要求到甘肅來講課,接待的人覺得旅游方面的學問,大概和酒店飲食有關,“竟然給人家介紹到一所職業學校,去給一大幫學 廚師的人講課”,鬧出了笑話。
“人們對旅游產品、旅游產業的認識上存在差距,使旅游產業的發展面臨很大困難。”鄧志濤總結說,甘肅旅游產品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六個方面: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產品檔次低、文化內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配套產品嚴重缺失;產品結構不合理,多為單一的觀光類產品;旅游宣傳促銷不夠;外圍配套設施不足,賓館飯店等消費中心建設不足,道路狀況差;旅游服務隊伍建設滯后。
“盡管甘肅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資源擁有量不愧為一個旅游大省,但因為產業太弱、產品還不成熟,所以,到現在為止,甘肅的旅游產業在全國的排名還在27、28位,處于落后水平。”鄧志濤說。
從旅游資源大省
向旅游產業大省的跨越
“現在你知道了,甘肅不只有敦煌”,鄧志濤說,敦煌的游客接待量,其實僅占甘肅全省總量的幾個百分點。這樣一組數據,應該贏得人們認識上的改變:1998年前,甘肅對外宣傳說旅游景點是44個;2001年,材料上說具備接待條件的景區景點是73個;去年,經物價部門批準可以賣門票接待客人、有基本接待條件的景區景點,全省達到了185個。目前,甘肅已有國家A級景區57處,其中4A級景區17處。這些狀況充分證明,絕大部分游客是在甘肅全省各地,并不只在敦煌。
鄧志濤認為,通過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突出“文化甘肅、山水甘肅、民俗甘肅、現代甘肅”的旅游特色,實施點、區、群、帶發展戰略,以點擴區、以區擴群、聯群為帶,走精品戰略的道路。加大對旅游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以及對旅游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著力改善旅游交通、創造安全便利的出行條件,理順政府、旅游主管部門與相關行業的關系,就一定能實現全省旅游資源共享,實現從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產業大省的跨越。
“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接待入境旅游者46萬人次,旅游創匯1.13億美元,接待國內旅游者230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80億元人民幣;到2020年,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達到12%,相當于當年全省GDP的8.2%以上,成為西隴海蘭新經濟帶上的主要產業和全省經濟的支柱產業。”鄧志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