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甘肅省“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到1.9噸標準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下降到136萬噸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將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耕地保有量將保持5040萬畝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個百分點。
■本報記者李成剛楊毅仵樹大
“甘肅是全國老工業基地之一,由于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的依賴程度大。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全省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面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甘肅省經濟委員會主任李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是甘肅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甘肅資源約束日益嚴峻
李平介紹說,甘肅省人均資源擁有量相對不足,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的依賴程度較大,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量大,資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礦產資源開采中,亂采濫挖、采富棄貧、采易棄難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資源的加工利用基本上仍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一次單向粗放型利用方式。金昌、白銀、嘉峪關、玉門、窯街等重點資源型城市,都面臨資源日益枯竭的形勢。
記者從甘肅省經委了解到,甘肅省煤炭探明保有貯量86億噸,人均只有330多噸,為全國人均600噸水平的55%。石油探明貯量3.6億噸,只占全國探明貯量的1.2%,人均擁有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省人均水資源量115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一半。在關系國計民生的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除有色金屬等少量幾種資源的貯量相對比較豐富外,鐵、鉛、鋅等主要礦產資源后備資源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一方面是人均資源擁有量不足,另一方面卻是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的依賴程度較大,全省工業多屬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特別是有色、冶金、電力、石化、機械、建材等支柱產業,都是資源、能源和基礎材料消耗的重點行業。
更為嚴峻的是,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量大。2004年,甘肅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2.55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1.58噸標準煤高出61%,居全國倒數第五位;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6730千瓦時,是全國平均水平2750千瓦時的2.4倍多。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410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80%多。資源利用方式粗放,全省煤炭資源的綜合開采回收率為30%左右,全省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國平均水平55.4%低33%。
綜觀整個“十五”,盡管甘肅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繼續呈穩定降低趨勢(2005年已從2000年的3.06噸標準煤下降到2.41噸標準煤),但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差距仍較明顯。
循環經濟試點廣泛開展
正因為如此,甘肅各地區、廠礦、企業對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節約型道路,有著切實需求。
據甘肅省經委環境資源處處長張錦良介紹,近幾年,甘肅從三個層面加大了推進循環經濟工作的力度:一是在區域經濟上推進循環經濟,把嘉峪關市、武威市、白銀市、平涼市崆峒區和蘭州市西固區作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試點城市,推動區域塊狀循環經濟發展;二是在共生企業和產業間發展循環經濟,組織上下游企業開展梯級循環利用工業固廢;三是在重點企業間開展循環經濟,以金川公司、白銀公司、酒鋼集團等3戶大型骨干龍頭企業為重點,組織開展了資源型企業向資源綜合加工型企業發展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通過在甘肅各地的采訪,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到許多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工作實踐,既考慮經濟發展,同時又綜合考慮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的實例。
酒鋼公司利用蓄熱加熱技術對高爐煤氣進行綜合利用,置換出更多的焦爐煤氣,擴大了市區民用供應;通過對生產用水系統實施循環利用改造,每年節水近3500萬立方米,基本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在新建自備電廠項目中,同時建成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使粉煤灰全部得到綜合利用,年產3400萬塊粉煤灰蒸壓磚和3.75萬立方米加氣混凝土砌塊。
武威紙業公司在10萬噸造紙項目建設中,積極采用廢水循環利用措施,對造紙白水采用國際先進的多圓盤真空過濾回收處理技術,實現了造紙白水100%的循環利用;對中段廢水利用曝氣生物濾池技術進行處理,年循環利用量529萬立方米,重復利用率達到88%;對黑液采用堿回收處理技術,年回收堿量8900多噸。同時,在戈壁灘建成了2200公頃的造紙原料生產基地,利用處理達標的廢水灌溉種植芨芨草,為造紙提供優質的生產原料,達產后每年可收獲芨芨草3萬多噸。
白銀公司選礦及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鉛鋅尾礦,除被水泥企業用做生產原料外,還被利用于其他領域,如天垣鉛鋅工業公司利用鉛熔鑄浮渣回收尾礦氧化鋅生產超細高活性氧化鋅,年產量達到3000噸,新增銷售收入4500萬元;天翔化工建材公司利用選礦尾礦生產新型墻體材料,年利用量近10萬噸,新增銷售收入500多萬元。
正在建設中的甘肅電投張掖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將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以城市污水處理后的中水作為循環冷卻水的節水型電廠。
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使粉煤灰、煤矸石、冶煉廢渣、化工廢渣和選礦尾礦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變廢為寶。2005年,甘肅全省利用工業固體廢渣達到650多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37%;全省粉煤灰利用量128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58%。
甘肅省經委副主任于光明告訴記者,去年,甘肅省還專門成立了有18個省直部門參加的《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規劃》編制工作辦公室和課題組,《規劃》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與《甘肅省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辦法》、《甘肅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甘肅省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甘肅省單位產品能耗定額和電力消耗定額管理規定》、《甘肅省節能中長期規劃》等政策法規一起,初步構成了甘肅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體系。
“十一五”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擬降20%以上
“甘肅省將按照國家《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規定,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認定管理,積極落實國家有關優惠政策。同時,發揮政策導向,在項目補助資金安排計劃中加大對循環經濟項目的支持,扶持循環經濟發展。”李平介紹說,甘肅省將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一核心,把發展循環經濟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相結合,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相結合,全面組織開展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典型企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著力推進循環經濟在企業、園區和城市三個層次的進一步開展。
在企業層面,全省樹立了13戶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開展了100戶重點企業的清潔生產試點,在33戶企業中開展了污染物“零排放”試點。在園區層面,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合理規劃園區內的資源流和能源流,按照產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實現物質和能量的集成,把上游企業的廢物轉化為下游企業的原料,選擇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白銀高技術產業園開展園區循環經濟試點,規劃實施了蘭州空港循環經濟發展產業園。在城市層面,開展了蘭州市西固區、武威市、金昌市、嘉峪關市、白銀市和平涼市崆峒區五個城市(區域)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清潔生產試點企業總數計劃將達到300戶,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達到100戶,發展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達到50戶,試點園區達到15個。”李平說。
據甘肅省“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到1.9噸標準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下降到136萬噸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將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耕地保有量將保持5040萬畝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個百分點。
發展循環經濟還需法律與政策支持
“甘肅省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雖然進行了一些嘗試,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李平認為,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建設節約型社會重要性的認識仍然不足,對能源資源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支撐地位和作用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是相關法律和配套政策措施欠缺。他認為,目前國家關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大法仍未出臺,《節能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現有法律原則性太強,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仍不完善,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較多困難。
三是激勵政策和支持資金太少。在節能方面國家尚未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雖然已經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但主要集中在水泥、墻體材料等少數建材產品領域,實際能夠享受優惠政策的范圍很小,總體的激勵力度不夠。
四是多數項目融資比較困難,實施難度大。特別是節能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與一般普通項目相比,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明顯,但經濟效益相對較差。在目前市場經濟和企業經營機制條件下,多數企業投資節能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加之融資渠道有限、銀行貸款比較困難等多方面的影響,使項目實施難度很大。
五是市場秩序需進一步規范。目前,由于多種因素,“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依然一定程度地存在,急需進一步加強監管,有效予以規范。
六是管理機構自身能力建設不足,特別是市級以下管理部門,機構不穩、人員不足的問題突出,已嚴重影響到工作的正常開展。
“盡管如此,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最終實現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我們誰也回避不了。”李平說。
甘肅發展循環經濟的九大重點領域
為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路子,甘肅省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確定了九大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