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在隴南、天水兩市調研時了解到,基層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存在不少誤解,有的農民根本不知道新農村建設是什么?一些干部認為就等政府能給多少錢。有關人士指出,必須糾正干部群眾存在的錯誤認識,還新農村建設以本質的認識。
宣傳工作不深入 有些農民根本不了解政策
記者在隴南市武都區石門鄉草壩子村一塊油菜地里,村民趙永輝對記者說:“我今年50歲了,兒子、媳婦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下老婆子和孫子。俺村沒有宣傳過新農村建設,也沒啥動靜,就是去年把村里的大路修了。”走進村里,記者看到,每家每戶的大門大開著,除了村干部外,見不到一個青壯年農民,在村巷子里有幾名抱著小孩曬太陽的農村婦女,記者走過去和他們搭訕。
記者:你們知道新農村建設嗎?幾名婦女靦腆地問記者:“新農村建設是什么?是不是上頭給我們蓋房子,讓我們住啊,還給一些錢?”
已是68歲的老大爺楊明川說:“現在家里的2畝水澆地都種了菜,一年能收入2000多元,糧食不夠吃,還得買些吃。我們莊稼人,沒文化,不識字,白天種地,晚上吃過飯就睡覺,不太看電視,這樣省電。稅不交了,我知道。新農村建設,不知道啥意思咧!”
武都區農牧局辦公室主任趙小平對記者說:“關于新農村建設,區上最近也開過會,準備制定出一個初步計劃,先抓規劃,再由政府通過財政撥款,搞示范點,然后各部門圍繞示范點,制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實施方案。但現在才剛剛開始,我們局里按要求報的規劃,區上還沒有批下來,等區上開會研究后,才能把具體措施決定下來!
外納鄉位于武都區東南部,距市區38公里。全鄉共19個村,近2萬人。記者來到該鄉了解情況。在鄉政府,記者見到了鄉長李光強。他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鄉85%的人住在半山坡上,只有5%的人家沿河居住,自然條件很差,基本是靠天吃飯。就我個人理解,建設新農村就是發展鄉村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多組織農民出外打工,按上頭的意思先規劃好村里到鄉鎮的主干道,在原有路形的基礎上把村里的主干道鋪好!彼f,至于如何建設,目前還存在幾方面的困難,主要是我們村還有4個整村沒有通公路和有線電視網絡,有25個社沒有通柏油路,資金缺乏是很大的障礙。
記者在該鄉沿河段附近的外納村看到,除公路兩邊的房子半新外,村里的房屋已是破爛不堪,都是些舊式的土木結構房。記者走進村民李林林的家,60歲的她向記者說著當地的方言:“能吃飽咧,啥子新農村,俺們不知道!痹诔龃宓穆房,殘疾人趙寶女傷心地告訴記者:“12年前,因一場車禍使我的右腿斷了,男人又在礦難中丟了命,礦上只賠了2萬多元,我實在是不想活了,太苦了!鄉上去年給了我150元的生活補助。新農村建設不曉得能不能解決我的困難?”
提高農民的素質是當務之急
記者在采訪時,基層干部提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農民的素質問題,認為在建設新農村的背景下,如何打造新型農民已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關鍵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讓農民在自身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水平上首先達到新農村建設的標準。
天水市委宣傳部文明辦的李仕榮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發展等方面的工作要搞,但更重要的還有鄉村文明、管理民主等工作。特別是在我省經濟發展較弱的地區,提高農民的素質很重要。而提高農民的素質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記者在走訪了天水、隴南的部分鄉鎮村社后發現,自開春以來,許多村社由于年輕農民多數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多數是老弱婦孺,由此產生了農業科技推廣以及基層組織建設等多種“斷層”現象,不利于新農村建設。
在隴南市康縣的青崗村,村支書張慶貴告訴記者,村里從去年開始搞整村推進項目,年初至今又在硬化村社道路。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好規定村干部都不許外出打工,目前所有的項目都是幾個村干部在搞。他們顧不上自己家的事,有的連自家的沼氣都還沒安上呢!多數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大字不識,外出目的就是想著掙點錢,能學點技術回來的幾乎沒有。
今年已是60歲的楊明川,是武都區石門鄉草壩子村的農民,家里有6口人,兒子已經在外打工多年。楊明川說:“家里這點地我們老兩口就能維持了,兒媳帶著兩個孩子,兒子在家也幫不上什么忙,出去還可以賺點錢回來!闭劦绞褂棉r業科技知識、技術時,他表示已經很滿足了,想法就是安穩地過日子,不想冒什么風險,也不想費那勁。
正是農忙季節,不少農村已經看不到年輕農民的影子,留守在家的老年農民對科技種田接受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隴南市委的一位干部說,勞務輸出的確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農民收入也提高了,但能夠接受再教育、培訓的青年農民都出去打工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的整體素質,導致科技在農村推廣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
武都區農牧局辦公室趙小平說,現在留守農村的勞動力中,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非常少,這種“斷層”十分可怕。
許多基層干部更加擔憂由于年輕人大量“離鄉”,后備干部、發展黨員都面臨年齡、知識結構“斷層”問題。目前,農村干部老齡化、整體素質偏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隴南市農村干部專修學校常務副校長黃宗義對記者說:“現在農業稅取消后出現了‘責權利’不分的問題,農民只是強調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卻‘忘卻’了。盡管農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農民的小農意識還比較強,整體素質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農民還是文盲和半文盲,文化精神生活、法律意識都還處于落后狀態!
黃宗義認為,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必須對農民進行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通過法制宣傳,讓農民知法、懂法、守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通過集體主義教育,使農民從小農經濟意識中走出來。通過科技文化教育,讓農民拋棄封建意識,走向科技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