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首期“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上,外交部新聞司參贊鄒建華和美國駐中國使館公使銜參贊裴孝賢,分別從新聞發言人所應具備的素質以及應對媒體的技巧等方面給我省百余名學員“授藝”。
發言人不是“傳聲筒”
裴孝賢指出,新聞發言人是政府為媒體提供信息的一個渠道,但絕不僅僅是發布信息的“傳聲筒”,還有一個重要職責是糾正錯誤信息。作為新聞發言人,有更多機會與公眾和媒體接觸,能獲得更多的信息,所以,新聞發言人應自始至終都參與到政府的決策之中。
決不能對媒體撒謊
在課堂上,包括40名省級新聞發言人在內的百余名學員聆聽裴孝賢的講座,他說,在辦公室以外的任何場合,新聞發言人都不能接受媒體電話采訪,但決不能忽視任何一個電話,應回到辦公室及時給記者回復;新聞發言人只能說真話,決不能撒謊。
在自己的“車道”發言
裴孝賢提出了“車道準則”。裴孝賢說:“記者和政府工作人員打交道,總是像釣魚一樣在釣新聞。因此,政府部門領導要停留在自己的‘車道’,即只能說屬于自己管理范圍的事,只說自己知道的事情,絕不可‘越權’言其他。”此外,作為新聞發言人,面對記者的采訪決不能以“我不知道”等話語拒絕。
突發事件 進展隨有隨發
昨日,在《政府發言人應對媒體的技巧》講座之后,主講人外交部新聞司參贊、培訓教材《外交部發言人揭秘》的作者鄒建華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簡短采訪。
鄒建華說,當一個地方發生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時,遮掩或采取其他方式隱瞞真相的事情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正確的姿態應是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這樣可以穩定民心、動員力量、化解危機。為此,鄒建華給政府部門提出了5條措施,先入為主:政府部門應積極主動地與媒體接觸,公布權威信息;危機期間公眾渴望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大信息量發布量;面對一次突發事件,不能等弄清所有真相后才對外發布,而應分階段推進式發布;危機時期,新聞發言人要絕對真實坦誠,不能欺瞞媒體欺瞞公眾;政府官員應主動關注、同情危機事件中的受害者,人情化溝通將有效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