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顆讓人感動的心
———蘭州軍區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朱運奎紀事
當官有官德,做人有人品。但對留美博士朱運奎來說,做一名合格的醫生不但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良好的醫德。入伍30多年來,朱運奎自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人生承諾,他走過的每一步給人的印象是:他是個好醫生,更是個好人。
朱運奎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醫學中心的4年學習期間,先后完成了《肺纖維化和肺細胞立體培養》《基質金屬蛋白酶研究》等多項前沿性醫學研究課題,多家醫學科研機構要高薪聘請他,都被他婉言謝絕,于2001年毅然回到了蘭州軍區總醫院。
朱運奎回到醫院的第二天,便向醫院黨委提出創建呼吸內科專科的想法。
院黨委經過充分論證同意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呼吸內科主任,決定投資200多萬元對科室的病房和設備進行改造和更新。為了節約經費,他帶領科室人員清垃圾、搬設備、規劃病房,累了就睡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就啃口方便面。有人不解地問他:“朱主任,你這是何苦呢?放著美國每月3000多美元的薪水不拿,卻回來遭這個罪。”他笑著說“美國雖好,卻不是自己的祖國啊!”經過他與同志們3個多月加班加點的工作,終于完成了對病房和實驗室的改造工作。
環境改善了,設備有了,朱運奎又把目光盯在了專科建設上。他發現過去科室搶救危重病人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操作程序不規范。于是他便帶領科室人員努力摸索搶救危重病人的規律和新舉措,熟練掌握對呼吸機等設備的運用,提高科室綜合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為了提高對肺癌患者的診斷水平,他采取多途徑多方法引導穿刺進行肺活檢,并擴大支氣管鏡檢查和治療范圍,使一些疑難少見的病人得到了有效地診斷和治療,科室在肺癌治療上與國際接軌,整體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很快在當地形成了特色。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后,上級任命他為蘭州軍區“非典”防治專家組組長。
他二話沒說就擔當起此重任,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他剛躺下,部隊便發現疫情,他立即起身就往部隊趕。為了使部隊官兵了解非典,科學防范非典,他先后在全區部隊舉辦防治非典學習班5次,深入基層部隊巡回講課10多次。“非典”長達半年之久,他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由于他在“非典”工作中成績突出,2003年被總部表彰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
朱運奎剛到科室時,科室沒有一名碩士研究生,只有兩名本科生和幾名大專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鼓勵醫護人員參加地方自學考試,到院校深造學習提高素質。在他的關心和幫助下,科室先后有9名醫護人員到第四軍醫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北京301醫院進修學習;3人攻讀碩士研究生。在抓好院校人才培養的同時,朱運奎把目光放在對現有科室人員的臨床培養上。過去科室對肺病患者的診斷只能通過影像、CT、核磁等方法來診斷,準確率并不高,朱運奎通過在美國4年的臨床經驗,很快在科室開展了利用穿刺診斷肺部疾病技術,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朱運奎在西北地區醫學界是大家公認的“名專家”,他的名氣越大,慕名找他看病的人就越多。為了能讓朱主任看上病,有的病人住在招待所等著他上門診。
星期一上午是朱運奎上門診的時間,每次他上完門診都在中午2點多鐘,有些病人過意不去,給他買來點心、飲料,他顧不上吃一口,仍繼續給患者看病。他經常告誡科室醫生,農村人掙錢不容易,對他們堅決不開大生化,不做不必要的檢查。有時一些農村患者因住院押金不夠,他經常為他們簽字擔保,讓患者能夠及時住院治療。有一次一位農村老人因患支氣管擴張住進科室。朱運奎了解到,老人為了住院,把家中僅有的3間房賣了來看病,他親自給老人做檢查開處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便康復出院。當他得知老人沒有返程的車費時,便掏錢為老人買好車票和水果送他到車站,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握著朱運奎的手說:“好人哪……”老人回到家里后,把自己親手種得土豆洗干凈托人捎一袋給朱運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