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大廈](http://newsimg.focus.cn/zjmnewsimg/newsimg16/7406.jpg)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時六年有余,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綁縛”著的局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樓高加上當地臺風季節強勁的風力,使得建筑物的結構系統需要非比尋常的解決方式,結構工程師羅伯森,這位ENR雜志1989年的風云人物,向貝氏建議采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作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
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營業廳,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
兩層樓高的營業空間恢宏,以石材為室內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氣派,位在該層中央直達第17樓的內庭,其在詢問服務臺上方的天花處形成一個金字塔,令人聯想到巴黎羅浮宮整建案的設計,同樣是金字塔造型,兩者有著不同的空間意義,羅浮宮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個罩覆的實體空間,中銀大廈是在一個實體空間中塑出虛負的空間。貝氏極為知名的華盛頓藝廊東廂,在東西兩廊間的廣場,有數個小金字塔錯落地分布在噴泉,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來豐富景觀代間,同時為兩廊之間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擬建于劍橋的肯尼迪紀念圖書館,該案因為基地未獲解決而夭折,這四個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為殊異,唯一共同點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7層樓高,在北側的休閑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看到營業大廳,空間的流暢性在此再現得淋漓盡致。
第七十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玻璃帷幕墻需要定期清洗,中銀大廈的造型獨特,清潔維護需要特殊的設計配合,因為建筑物沒有平臺,清潔工作臺得儲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與六十九樓的機械房內,操作時,工作臺得由特別設計的窗門出入,斜面的部分,與噴泉地大廈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邊設計軌道以架設工作臺,受大斜撐構體的影響,垂直的窗欞不是連續的,工作臺的掛勾特別加長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結束,日久天長的維護工作隨著業主遷入而開始,建筑師有責任藉著良好的設計為業主考慮,中銀大廈是一個典范。
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墻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著厚重的石材,增強穩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在好萊塢的藝人經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臺中東海大學校區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筑語匯與元素乃是經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著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征為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著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巖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劃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劃,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筑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劃了庭園,為人擠樓擁的香港創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