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求雙方僵持一月之后,凝滯已久的上海樓市突然出現了松動跡象,數個新開樓盤不約而同地推出了降價和優惠舉措。同時,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最新報告也顯示,上海等12個城市的商品房價格較上月小幅回落。
這一跡象表明,中央政府針對房地產市場發出的多道調控“金牌”初見成效,房地產市場投資需求過旺的勢頭得到了一定遏制,市場價格開始回歸理性。
最重要的是,上海樓市價格已經不再是鐵板一塊了。
開發商高調降價
6月18日,位于上海普陀區的樓盤大華愉景華庭推出了白領購房優惠活動。這次活動總共推出30套位于小區中心花園、單套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下的兩房房源,售價僅為8870元/平方米~9900元/平方米。在這之前,大華愉景華庭前期最高銷售均價為每平方米13000元,和這一價格相比,新推出的30套房子每平方米下降了3000多元。
大華愉景華庭絕不是上海樓市降價的個案。
東方明珠國際公寓的促銷廣告橫跨3幢高層的外立面,在上海南浦大橋浦東南路入口,巨幅紅色標語顯得特別醒目:“市場回歸理性,價格回歸價值,100萬元即刻擁有。”
一位中介經紀人說,這樣的價格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據上海網上房地產統計信息顯示,該樓盤于5月26日開盤,總共推出240套房子,銷售的均價在每平方米12000元左右。該樓盤所處的浦東龍陽路社區板塊是投資者非常青睞的板塊。今年一季度,區域內房屋售價普遍在13000元/平方米~15000元/平方米之間,按此計算,目前該樓盤降幅已達到7%~20%。
與大華愉景華庭同屬于大華集團的臨汾名城也在6月18日推出了31號樓的40套房源,均價僅為9000元/平方米,同樣的房源售價最高的時候曾達到13000元/平方米。閔行蓼花汀花園每平方米降價達2000元,但兩個月僅成交兩套,最近還準備再降價。
“與其等待跳水價,不如現在來三湘”、“勇敢打破地鐵一號線高房價定律”、“給你一個貼心價!”……諸如此類的低價廣告,進入6月份后,突然鋪天蓋地地出現在上海輕軌和地鐵的列車廂內,以及一些新開樓盤的現場。而在一個月前,這種現象極為罕見。
對于開發商降價,上海申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市場研究主任蔣正華認為:“這是理性的回歸,不降才有問題。”
此前不久,開發商們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會降價。但隨著部分樓盤的降價,開發商的“價格聯盟”開始松動。
“開發商不想降價,一是降價意味著利潤降低,而且市場情勢并不明朗,稍有失誤可能喪失整個市場機遇。二是也沒辦法降價,很多樓盤都是分成多期開盤的,降價容易引起糾紛。”上海超然不動產營銷機構董事長吳昊告訴記者,開發商此時都不想冒險。
蔣正華也認同這一觀點,認為降價銷售是開發商的大忌,對于開發商來說,定價策略是房地產銷售策略最重要的環節,定低了會影響銷售利潤,定高了又影響銷售速度,不到萬不得已開發商不會輕易降價,而且開發商最害怕價格戰。
后市房價將深跌兩成?
但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降價一周的銷售形勢依然不樂觀。
房地產官方網站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臨汾名城僅成交了4套,而售樓處所反饋的信息為10套,其余的尚沒有簽訂合同。和過去一天賣掉五六十套相比,這點成交量太微不足道了。
上海浦東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戰軍認為,如果成交量進一步萎縮,房價將繼續向下調整。他認為,房價調整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買賣雙方對峙階段,在此期間,價格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拋盤多、買盤少;第二個階段是開發商降價階段,一些資金鏈斷裂的開發商撐不住率先降價,而這部分開發商的降價也將帶動整個市場價格走低。第三階段是探底走穩,成交量、價格都走穩。
“在第二階段中,開發商降價,如果市場接盤的很少,那結果就是價格的繼續下跌。”李戰軍告訴記者,現在出現降價仍銷售不暢,進一步調整房價的可能性比較大。
“關鍵還是價格沒有調整到預期的位置。”蔣正華認為,下跌是毫無疑問的,開發商必須作好下跌的準備,甚至作好打區域性價格戰的準備,“明年的供應量更大,形勢更難預測。”
“我認為,上海房價今年下半年會跌兩成。”上海荒島房產工作室總裁許仰東說。
他認為,新政出臺后,特別是金融工具的調控,急劇銳減的需求立即暴露了市場的脆弱,除了市場觀望形成的成交放緩和價格先期調整外,原先虛無飄緲的所謂“市場有效需求”現在更明晰了,真正的供需關系急劇調整,這種嚴重萎縮的市場成交量,第一次為驕傲的上海樓市上了一堂教育課。
“成交量會繼續下跌,成交價大跌也就成為必然。”許仰東直言。盡管此前上海樓市已經出現了部分下跌,5月份也有數據顯示上海樓市價格下跌了1500元/平方米,但在許仰東看來,真正的跌幅還沒開始。
6月初,許仰東統計了上海12家大型企業下半年樓盤上市價格的計劃,他發現25%的企業準備降價,降幅在20%以上;50%的企業計劃降10%~15%;另外25%持觀望態度。
當這組計劃數據在市場變成現實時,至少會使市場產生5%~10%的價格波動,可見,三五個月后,上海樓市同比降價20%~30%的傳言并非空穴來風,許仰東分析。本報記者 陳憧 田園
實習記者 趙奕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