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眼中的柴生芳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聽到中共臨洮縣委副書記、縣長柴生芳去世的消息,臨洮縣辛店鎮茍家山村村民心碎了。8月18日凌晨5時許,55歲的麻天鵬、33歲的茍勝利等6位村民,坐著他們租的面包車,趕往60多公里外的縣城,送柴生芳上路。
海拔3000多米的茍家山村,掛在馬銜山的半山腰上,是臨洮縣北部最偏僻的村子之一。村里的地全是山旱地,靠天吃飯。2011年底,這里202戶人家,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多元。
2012年3月,在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茍家山村成了柴生芳的幫扶村。當時,柴生芳來臨洮任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剛剛半年。
自那時起,伴隨著村子日新月異的變化,茍家山村村民與柴生芳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情緣。
“他一屁股就坐在我家的爛沙發上,特別親切。”
“他一屁股就坐在我家的爛沙發上,一點沒啥官架子,也不嫌我家條件差,特別親切。”回憶起柴生芳第一次到他家雙聯時的情景,茍勝利現在依然覺得很溫暖。
那時,茍勝利的父母都已經過世多年了。他和妻子不但要拉扯兩個孩子,而且要伺候癱瘓十多年的奶奶。
雖然茍勝利家有20畝地,但一年下來,光靠地里種的小麥、洋芋,換不了多少錢。“逢年過節,我們才能吃點肉。”他告訴記者。
“關鍵要改變種植結構。”柴生芳鼓勵茍勝利嘗試地種些中藥材。“他當時說,村里還是零零星星種了點中藥材,說明條件適合。”茍勝利回憶說。
柴生芳走了一個月后,茍勝利鼓足勇氣,半信半疑地將黨參、黃芪各種了一畝。當年,這2畝藥材賣了1萬元,相當于茍勝利家以前10畝地的收入。
現在,茍勝利將藥材種到了8畝。“明年,我準備蓋新房。”他告訴記者。
豐收的第一時間,他忍不住給柴生芳打去了電話。當時,柴生芳說正在開會,完了給茍勝利回過來。“真沒想到,半個多小時后,他一開完會,就急忙給我打了過來,問我啥事。當聽到我的好消息后,電話那頭的他,像親人一樣替我高興。”茍勝利說。
過節時,他也會給柴生芳發短信,表達感激之情。“每次,他都會給我及時回復。現在想著,這樣做其實挺不容易的。”茍勝利說。
“他每次到村里來,不是走一家兩家,而是從早到晚挨家挨戶地轉。”
柴生芳每次到茍家山村,不光是去茍勝利等幾家雙聯戶,他惦記著全村的人。
柴生芳第一次到茍家山村雙聯時,鎮里提前通知了幾位村民在村部座談交流。結果,柴生芳堅持說,還是到村民家里轉轉。
“他每次到村里來,不是走一家兩家,而是從早到晚挨家挨戶地轉。看見田間地頭有人,就趕緊過去攀談。”村文書劉新民告訴記者。
有一回,晚上7時許,村民大多吃完了飯,山里下起了毛毛雨。吃過飯的劉新民看到,柴生芳還在對面山上的麻家窯村組走訪。“他為了我們,連飯都顧不上吃,現在想起,我都特別感動。”劉新民說。
走訪群眾,柴生芳不是“虛晃一槍”,也不是“紙上談兵”。“每次,他都在盡全力,解決村民的實際問題,能解決多少算多少。”村支書楊成武回憶說。
村民茍邦彥家里特別困難,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危房。一下雨,老兩口寧肯在外面淋雨,也不敢在家里待。
柴生芳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安排有關部門解決。去年,按相關政策,政府幫茍邦彥蓋起了4間磚木結構的房子。
2007年以來,茍家山村相繼實施了整村推進、退耕還林等項目。有20戶村民不了解其中的政策,對村班子怨氣很大。
為此,今年5月4日,柴生芳專門帶領縣扶貧、民政、林業等5部門的負責人,花了一整天時間,挨家挨戶到這20戶村民家中,逐項解釋政策。
至此,村民心里的疙瘩一下子沒了,再也沒人上訪了。
“他從沒吃過我家一口飯,連水也不讓倒。”
“柴生芳到我家來了好多次,可他從沒吃過我家一口飯,連水也不讓倒。”茍勝利說。
“柴生芳還是吃過村民家里的東西。有一回,他在一家走訪時,剛好趕上吃飯時間。拗不過主人的盛情,他在連吃了兩碗臊子面后,給那家人放下了200元,說是飯錢。”曾經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過的吳立耀說。
村民麻天雄記得,那次,他硬要給柴生芳塞一塊饃饃。礙于老人的顏面,柴生芳推辭不過,拿上了。結果,等柴生芳走了后,他才發現,炕上多了10元錢。
也是今年5月4日那天,一直到13時40分,柴生芳才和同事們一道吃中午飯。吃的是他們自帶的蘋果、饅頭、雞蛋、礦泉水。“他還問身邊工作人員,說今天吃的沒有超過8元錢標準吧。我們在旁邊算了一下,一個人最多用了五六元的伙食費。”劉新民說。
“他為村里辦的每一件事,都實實在在。”
分析貧困的“根子”,謀劃脫貧的“方子”。在柴生芳的積極引導下,茍家山村的中藥材種植從以前的星星點點,到現在的1000余畝。以前沒人敢種的百合,現在也綻放在田野里。
一花獨放不是春。柴生芳還鼓勵村民告別單一的種植業,向種、養結合的產業方向進軍。現在,村民養的羊發展到了1000多只。村民馬天貴和馬佐太,還建起了養殖場。
脫貧致富,還得突破基礎設施的瓶頸。
馬家山組的村民,不論是務農種田,還是孩子上學,都得過一條溝,到對面的山上去。山路崎嶇,平常還能湊合跑個三馬子,有時溝里一發大水,就過不去了。
去年,在山溝的正中央,一個攔河壩修好了。生產便利了,孩子們上學方便了,村民心中樂開了花。
以前,茍家山村村民走出大山,得經過一個涵洞。結果,前兩年這個涵洞被一場暴雨沖毀了。村民便修了條便道,順著河溝走。下場雨,溝里滾些石頭,路就沒辦法走了。
去年農歷正月間,看著藥材價格不斷走俏的行情,村民干著急沒辦法。原因正是河溝里結的冰,將運銷的車輛攔在了村子外面。結果,等冰消了,藥材行情也跌了。
在柴生芳的協調下,一周前,村里一座8米長、6米寬的小橋剛剛修好。
扶貧,還得扶智。在柴生芳的謀劃下,農業技術培訓走進了茍家山村。
洋芋、藥材等農作物上容易生蚜蟲。以前,村里的人選擇的都是噴農藥。現在經過培訓,他們知道了這不科學,容易產生耐藥性,用尿液和旱煙頭的簡易混合物,一試就靈。
“他為村里辦的每一件事,都實實在在。”茍家山村村支書楊成武對記者說,“今年1月,他在群眾代表大會上,對村民提出的6項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全部辦到了。新修的村衛生室、學校,目前正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