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墟上書寫民生答卷
——岷縣漳縣災后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綜述
甘肅日報記者 嚴存義
基礎設施破壞嚴重,是岷縣漳縣地震災區的嚴峻現實。因此在災后恢復重建中,安全飲水、暢通出行、保障用電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顯得尤為迫切。“基礎先行”,成為所有參與恢復重建者的共識。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災后重建涉及農村飲水、河道治理、灌溉水利等基礎設施重建工程169項,恢復重建和發展提高國省干線公路9條675公里、農村公路5595公里,重建送變電線路、送變電站等設施。一年來,災后重建房屋加緊建設,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正有力有序推進。
今天的地震災區,城鄉整體布局得到全面優化,已經修好的居民住房條件大大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全面開工……岷縣漳縣,正在書寫災后恢復重建的民生答卷。
一
災后重建,規劃先行。根據省政府《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重建范圍確定為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區域,涉及定西市、隴南市、天水市、臨夏州、甘南州5個市州13個縣的109個鄉鎮。重建任務包括居民住房和村鎮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生態環境、產業扶貧6個方面。
基礎設施恢復重建中,定西市是重中之重。一年來,按照省上統一安排部署,定西市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科學編制規劃,有力有序推進重建項目建設。截至今年7月15日,省上共下達由定西市實施的重建項目1242個,總投資106.8億元,已到位資金62.1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項目554個,完成投資45.3億元,占總投資的42.4%,其中群眾住房及學校、衛生院(室)重建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
按照重建總體規劃,定西市從突出民生優先、村鎮建設、受災群眾安置等方面的要求出發,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定西市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城鄉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重建等五個方面的具體建設內容。
在岷縣漳縣災后基礎設施恢復重建中,共規劃實施交通項目444個、水利項目79個、生態修復項目25個、水源地保護項目5個、特色產業開發項目149個,總投資達到19.72億元。目前,30個特色產業、5個生態修復及1個水源地保護項目已經建成。這些項目的集中實施,將會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有效緩解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
同時,受災縣區還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設,以縣城及建制鎮、學校醫院的周邊地區為重點,規劃實施了28個防災減災項目和16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同時一大批滑坡及泥石流治理、水土保持、防洪河堤等工程相繼實施,最大限度預防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
二
一條路就是一條生命線。無論是搶險救災,還是恢復重建,保障道路暢通是關鍵。
據介紹,此次地震災后交通恢復計劃實施18個國省干線公路重建項目,目前有6個項目的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已編制完成,待施工圖設計審批后即可開工建設;11個國家投資在2000萬元以下的項目施工圖設計已完成,并已發布了施工招標公告,開工準備工作已完成。根據災后重建工作的需要,已提前實施國道316麻沿至天水郡公路項目和國道310隴西至會川公路項目,兩個項目已完成投資1.87億元。
同時,農村公路災后恢復重建計劃開工建設539項2026公里,投資82687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施工圖設計編制工作的項目有531項,占計劃開工項目的98.5%;施工圖設計審查工作已完成454項,已開工建設66項,完成投資2812萬元。其余項目近期將陸續完成施工圖審批工作,力爭近期完成施工圖審批工作后,盡快進行施工招標及開工建設。另外,運輸場站災后重建今年計劃建設1個縣級客運站、10個鄉鎮客運站、11個行政村停靠站、2個運管辦公用房項目,目前計劃已經全部下達,加緊開工前的準備工作。
三
為確保重建工程質量,定西市成立了專項督查組先后對災后重建項目進行了多次監督檢查。市住建局抽調7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17個檢查組,對村鎮建設和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工作進行了專項檢查,并為群眾住房重建提供技術指導,確保建筑質量、施工安全和建設進度。
定西市還加大對建材市場的整治,嚴把建材質量關。對全市范圍內各類建材市場和已開工的重建項目建材供應渠道進行拉網式排查,對經銷產品種類、規格型號、生產廠家、產品銷量和進貨臺賬、銷售臺賬等情況進行詳細檢查,對存在問題的經銷門店下令限期整改。質監、工商部門對鋼筋、水泥、機磚、混凝土等建材物資抽樣檢查,對7家存在問題的經銷店進行立案查處,從源頭上保證工程質量安全。
為確保重建順利進行,定西市還制定了災后重建建材保障實施方案,對所需大宗建材物資,與酒鋼集團、祁連山水泥集團等大型企業簽訂了供貨協議,優先保證災區群眾建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類重點項目。全市各受災縣還設立了334個物資供應點,特別是15個重災村全部設立了建材物資供應點,縮小了供貨半徑,方便了群眾購買,降低了重建成本。目前,定西市5個受災縣儲備的鋼材、水泥、磚瓦等建材物資基本能夠滿足重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