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書畫而改變
——通渭縣發展書畫產業的啟示
甘肅日報記者 尚德琪 李天倫
全縣不足10萬戶人家,民間書畫收藏總量卻達到150萬件,戶均收藏書畫作品超過15件;
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縣,卻有專業書畫經營場所350多家,年書畫交易額超過1億元;
雖然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卻有魄力在今年舉辦“國際書畫藝術節”,節會3天時間完成書畫交易4萬多件……
這就是通渭。通渭人對書畫藝術的鐘愛遠近聞名,通渭縣發展書畫產業的步伐也讓人刮目相看。
接地氣:與生活掛起鉤來,書畫產業發展才能成為一種自覺
通渭人鐘情書畫,素有“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之說。全縣有書畫愛好者8000多人,有縣級以上書畫協會創作骨干1200多人,其中有不少農民拿起鋤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中說:“通渭人處處表現著他們精神的高貴,你可以一個大字不識,但中堂上不能不掛字畫……”著名畫家、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在通渭采風時深有感觸:“通渭人在骨子里滲透著對書畫藝術的熱愛。”
在通渭,與書畫有關的活動最頻繁,也最有吸引力。邀請全國各地書畫名家到通渭采風寫生,組織當地農民、學生書畫愛好者現場創作,組織當地書畫家進村入社為農民群眾義寫義畫,每一項活動都是風生水起。
早在1992年,通渭農民書畫展就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自此以后,通渭在蘭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舉辦各類書畫展覽360余次,展出作品6萬多件;2013年8月8日,中國·通渭國際書畫藝術節開幕式在縣城舉行,國際書畫名家作品展、通渭農民書畫作品展、通渭學生書畫作品展“同臺亮相”,與此相呼應,在全縣18個鄉鎮,30多個村組舉辦的農民書畫作品展也拉開了帷幕。
在通渭,與書畫有關的門店最多,裝潢也最醒目。經營名人字畫、筆墨紙硯的,從事書畫裝裱、印章刻制的,凡是與書畫關聯的生意,都有人在做,已經形成了從書畫材料經銷、書畫藝術創作、書畫作品裝裱、書畫作品經銷、書畫信息發布、書畫作品推介一體化書畫產業鏈條。通渭人無不自豪地說,全國最有名的書畫家通渭有人請,全國最高檔的書畫材料通渭有人賣,全國最先進的裝裱技術通渭有人會。
據縣書畫院院長張曉燕介紹,目前,全縣有書畫經營場所35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書畫作品交易輻射陜、甘、寧、青、新等多個省區,年裝裱書畫作品10萬件以上,書畫作品交易額超過一億元。
啟示一:因為熱愛,所以成就。發展書畫產業,特別是縣域書畫產業,一定要有現實根據和鄉土基礎。把書畫產業與生活掛起鉤來,書畫產業才能接上地氣,書畫產業發展才能成為一種自覺,書畫產業才能發展成為一項大產業。
生意經:書畫老板活躍起來,書畫產業才能活躍起來
產業是由一個個老板支撐起來的,老板是由一次次交易培養起來的。書畫老板的交易方式,決定著書畫產業的發展方式。
2010年前,王守明是通渭有名的茶葉商。不過,他說,他賣茶葉賺的錢都買了字畫。然后,他把茶葉鋪打給了別人,自己開起了“書畫店”。在他的畫廊里,掛的都是國家一流書畫家的作品,一件作品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這些作品都是他從別人手里或者網上買來的,很多從通渭起家、到外地發展的通渭書畫商,差不多都是他的“供貨商”;許多書畫專業網站,差不多都是他的“進貨渠道”。去年,他收購了上千萬元的作品,但他只出售了幾百萬元的作品。他的經營之道是,他覺得好的作品,從不輕易出手,而是留在手里等著升值。他在經營茶葉的時候,就看過很多書畫專業書籍,請教過很多書畫專業人士,當然也吃過很多次“啞巴虧”。現在,他不僅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而且很多畫廊老板也相信他的“眼睛”。因此,他很快就成了通渭有名的書畫商。
王守明說,沒有一定書畫鑒賞能力,就沒有辦法做書畫生意;做書畫生意,拼的就是書畫鑒賞能力。
張海燕的金榕畫莊是一個“中不溜”的畫廊,年營業收入在80萬元左右。一方面,他把收進來的書畫賣出去,賺中間的“差價”,每年的交易量在四五百幅左右;另一方面,他把外面的書畫家請到他的畫莊來“批量生產”,然后再“零售”。不久前,一位山東籍著名書法家來到通渭,一次性為他寫了100多幅字。而前提是,在書法家到通渭之前,他已經一次性打過去了10萬元。他相信,這一批書法作品,一定會大幅升值。
在通渭,有些比較大的畫廊,幾乎每個月都要請一兩個書畫家上門創作,有的一次性付費高達百萬元之巨。
從一個賣電腦的小老板,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賣字畫的小老板,馮玉山改行不過三四年時間,但是,他已經從經營書畫作品,轉向經營書畫家了。馮玉山有一個朋友叫胡多凱,也是通渭人,專攻花鳥畫,2005年從南陽師范學院國畫系畢業后,在蘭州開過畫廊,但效果不理想。后來,他回到通渭,成為“自由職業畫家”,也成為馮玉山經營的畫家之一。胡多凱一直在馮玉山的畫廊,胡多凱的作品一直掛在馮玉山的畫廊;馮玉山不僅賣胡多凱的畫,也通過自己的畫廊宣傳、推介胡多凱,目的也是為了賣胡多凱的畫。在馮玉山的“苦心經營”下,胡多凱每年能售出幾十萬元的作品,馮玉山也因此有不錯的收入。
馮玉山說,他只是捎帶經營了一個小畫家,通渭處處活動著經營書畫家的人,通渭的書畫家能走出去,通渭人能把外面的書畫家請進來,這些“中間人”功不可沒。
在市場的力量下,全國各地的書畫作品、書畫家以及書畫經銷商到了通渭,書畫作品、書畫家以及書畫經銷商也從通渭到了全國各地。地處西北偏僻角落的通渭,因此成為全國表現最活躍的書畫作品集散地、書畫家集散地以及書畫經銷商集散地之一。
啟示二:發展書畫產業,首先要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老板”的智慧。不論大老板,還是小老板,他們最知道什么經營方式適合自己,什么經營方式適合市場。讓他們活躍起來,書畫市場才能生動起來,書畫產業才能發展起來。
引導力:政府眼光更遠,書畫產業才能走得更遠
8月初,我們采訪張海燕的時候,通渭縣正在舉辦中國·通渭國際書畫藝術節。他說,我的書畫生意能做起來,能做得越來越大,與政府的工作分不開:“縣上不舉辦這么大的節會,我們哪能請來這么多的書畫家、這么多的經紀人,這么多的媒體記者,還有這么多的游客?”據統計,此次藝術節前后3天時間,全縣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完成書畫交易4萬多件,交易額5200萬元。
星源畫廊的張玉芳,原本是一名下崗職工,當初在通渭開小賣部,每年只能掙幾千元;后來在蘭州開服裝店,收入除去交房租所剩無幾;最后選擇在通渭開畫廊,現在一年能掙3萬多元。她說,縣上對通渭書畫的宣傳與重視,給了她經營書畫的勇氣,也讓她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縣鄉文化部門也積極鼓勵農民書畫家“走向市場”。榜羅鎮坪道村農民許世宏,在縣城、省城兩地開辦畫廊,經營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幾年時間就有了30多萬元的收入。據介紹,農閑時“放下鋤頭,拿起筆頭”的農民書畫家,在通渭書畫作者中占近20%,寫字畫畫不僅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成為他們的一條致富渠道。同時,不少農民也從書畫收藏中獲得了收益。著名畫家李培戈在通渭采風時說過:“從愛好到收藏,從收藏到致富,書畫會改變通渭,通渭因書畫而改變。”
在書畫產業發展過程中,通渭縣多策并舉,一方面,加強“翰墨飄香·書畫通渭”品牌的整體包裝與宣傳,舉辦各種形式的書畫展示交流活動,積極推進書畫藝術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農家,重視農村書畫人才和后繼書畫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加快特色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先后投資建設了文化廣場、文化大樓、秦嘉徐淑公園等一批文化活動場所,正在實施中的通渭縣書畫產業綜合開發及書畫產業園項目,占地3000畝,總投資43億多元,將分期建成通渭縣書畫交流中心、中國西部書畫藝術學校、悅心畫廊、天象文化綜合體、牛河谷隴中書畫風情線等一批書畫產業培育發展平臺。縣上的目標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力,通過“軟硬兼施”,最終把通渭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書畫藝術研習中心、書畫信息發布平臺、書畫產品交易市場。
啟示三:市場面前,政府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發展書畫產業,政府大有責任,也大有可為。稅收政策、人才政策,整體包裝、整體宣傳,平臺建設、品牌建設,引導意識、服務意識,都與之息息相關。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在通渭調研時指出,要充分利用書畫資源優勢,精心謀劃,大膽創新,真正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推動通渭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眼光更遠,書畫產業才能走得更遠;政府胸懷更大,書畫產業才能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