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描繪了我國文化未來發展的藍圖,吹響了新一輪百舸爭流、千帆競秀的文化繁榮的號角。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譜寫文化發展的新篇章,推動定西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專題采訪了中共定西市委書記楊子興。
努力建設隴中特色文化大市
——訪定西市委書記楊子興
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齊頭并進
記者:楊書記,您好!定西市委、市政府近年來非常重視文化建設,首先請您談談定西市在文化建設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楊子興:近年來,定西市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共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05個、農家書屋1503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7個、村級服務站點1766個,組建農村電影放映隊101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0.25%和90.85%?偼顿Y2.5億元的市博覽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已于今年3月開工建設,爭取明年全面建成。二是文藝精品創作取得新突破。一方面是舞臺藝術創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在繼定西市新創大型現代秦劇《泛金的黃土地》榮獲第二屆甘肅省戲劇紅梅獎金獎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部舞臺藝術精品《百合花開》榮膺中宣部第十一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在省內外巡回演出200多場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定西市舞臺藝術的歷史性突破。另一方面是書畫創作實現突破。定西市有中國美協、書協和省美協、書協會員800多人,一批書畫家在全國、全省各種展覽中頻頻入展或獲獎,入展作品數和收藏數均居全省前茅。三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積極探索“企業搭臺、文化唱戲”的路子,各文化單位常年堅持送圖書、送書畫、送戲下鄉活動,特別是深入開展的“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連續5年為全市119個鄉鎮組織公益性演出600多場次。四是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全市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共37類2000多種,已申報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項(花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省級34項,公布市級保護名錄192項、縣級205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40人、市級傳承人117人。五是文化產業開始起步。全市現有文化產品生產、經營和服務單位1400多家,產業門類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書畫營銷、彩陶復制、洮硯加工、商業演出、文化娛樂、剪紙藝術等為重點的產業格局。
挖掘文化資源優勢建設開放文明和諧新定西
記者:當前定西市在文化建設上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楊子興:盡管近年來定西市在文化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市縣區財力有限,對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不足;三是文化專業創作人才、產業經營人才領軍人物較少,人才隊伍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四是文化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成文化產業優勢,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不高。
記者: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我省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發展目標,定西市在文化建設方面確立的目標任務是什么?
楊子興: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隴中特色文化大市”這個目標,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文化市場管理體系等“五大體系”,不斷增強定西市的文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推動定西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開放文明和諧的新定西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和良好文化條件。
記者:針對“隴中特色文化大市”建設,具體會采取哪些扶持政策和措施?
楊子興:就推進“隴中特色文化大市”建設來說,我們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積極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始終堅持正確導向,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引導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緊緊圍繞建設開放文明和諧新定西的偉大實踐,創作生產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著力培育提升馬鈴薯、中醫藥文化,不斷增強“中國薯都”“中國藥都”軟實力。二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確保政府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逐步建立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目標,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繼續實施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免費開放等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是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加大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做好對馬家窯文化、李氏文化、渭河源文化及戰國秦長城、汪氏元墓群等文化遺址的發掘保護和開發管理。舉辦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加強傳承人的培養,進一步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長效機制。四是大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產業。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大力挖掘定西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快建設臨洮馬家窯彩陶文化產業園、隴西李氏文化產業園、岷縣文化產業園和通渭文化產業園,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提升書畫藝術、洮硯加工、彩陶復制等傳統文化產業,扶持剪紙、編織、文化休閑等新興文化產業,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到“十二五”末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以上。五是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合理流動,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市場管理,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六是不斷壯大文化人才隊伍。不僅要重視創作人才、表演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而且要重視文化經營人才、管理人才、組織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要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市、縣、鄉鎮三級人才培訓體系,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鞏固農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推進公共文化工程完善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
記者: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定西市委、市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項目上的具體規劃是什么?
楊子興:“十二五”期間,定西市實施的公共文化項目工程34個,規劃投資33.9億元,重點有兩大類:一是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項目。明年全面建成市博覽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并盡快投入使用,這一項文化惠民工程,將有效解決市級公共文化基本服務缺項,職責缺位等問題,是定西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舉措。同時,根據文化部對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二級館的評估標準,定西市還有3個公共圖書館、4個文化館、4個博物館面積不達標,我們要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支持,立項建設縣區級博物館、劇院和未達標文化館、圖書館,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市縣有四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一院(劇院),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社組有文化大院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二是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定西市已進入國家“十二五”文物保護項目庫的項目有31個,馬家窯遺址保護規劃編制項目已下達實施,定西市境內長城搶險加固項目保護規劃已上報國家審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岷縣花兒保護項目,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經費和代表性傳承人傳習活動補助經費也在逐年加大。這些項目的順利實施將使定西市重要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