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都”崛起正逢時
———隴西縣中醫藥產業發展綜述
中國·定西第三屆中醫藥產業發展大會中國中藥商品產業發展定西國際論壇暨第二屆全國中藥商品學術大會8月18日至19日在隴西隆重舉行
定西市委書記楊子興(前中)、人大常委會主任秦素梅(右一)、市長許爾鋒(右二)深入隴西縣企業調研。
隴西縣位于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轄9鎮8鄉,總人口50.77萬人,縣內海拔介于1612—2778米,年均氣溫7.6℃,降雨量445mm,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干燥,土壤、大氣、水質無污染,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眾多名優特產,尤以中藥材、馬鈴薯及其淀粉、傳統肉制品最為馳名。
隴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在古代曾是隴右一帶的政治樞紐、軍事重鎮、文化中心,素有“南安福地”“鞏昌雄鎮”之美名,“聲聞四達”幾千年。隴西是天下李氏的“郡望”,在悠悠歷史長河中蘊育的隴西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316國道和209省道在境內穿行長度139公里,貫通9個鄉鎮;隴海鐵路縱貫東西,穿行長度75公里,并辟有8條鐵路專用線;正在建設的天定高速公路是連云港至霍爾果斯公路重要組成部分,在境內將設5個車站;316國道和隴海鐵路交匯在隴中重要的“旱碼頭”文峰鎮,交通網絡輻射定西、蘭州、天水、隴南等地市,是甘肅中部和南部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大量的西北地產中藥材從這里運銷全國各地及韓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隴西縣委書記張懿篤(左一)、縣長魯澤(右一)陪同市上領導檢查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情況。
隴西藥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這里盛產304種中藥材,是全國“道地藥材”的重要產區之一,素有“千年藥鄉”和“西部藥都”之美稱。黃芪、黨參等地道藥材的采集、種植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南北朝時期的大藥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有“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今亦難得”“獨活生隴西者質佳”“當歸生隴西川谷、四陽黑水,俗稱馬尾歸”等記載。相傳盛唐時期,藥王孫思邈曾到隴西昌谷進行藥事考察,留下了“藥王山”“藥圣村”的傳說。2002年,在隴西首陽挖出八株黃芪王,最長的一株長2.45米,粗8.5厘米,充分證明隴西是黨參、黃芪等藥材的地道產區和最佳生長環境。1986年,隴西文峰藥市被評為全國十大藥材市場之一。2001年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2003年,“隴西白條黨參”“隴西黃芪”獲得國家質監總局原產地標記注冊認證,得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8年,“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功,成為隴西中藥材走向世界的又一張通行證。
蓬勃發展的隴西現代制藥業。
隴西效靈生物開發公司制藥車間。
黨中央和國務院對隴西的發展極為關注。2009年10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定西時專程參觀了以隴西為主的定西市中醫藥產業展廳,并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隴西所產的“黃芪王”,對中醫藥產業發展寄予厚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何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等領導先后到隴西視察工作。2009年8月,蔣樹聲在視察隴西中醫藥產業后欣然題詞:“藥到隴西最全,儲在隴西才優。”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定西藥材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的優勢,建設全國優質中藥材藥源基地、飲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場。”7月,黨中央、國務院在京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下發《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字里行間滲透著對西部地區的重視關懷和政策、項目等方面的大力扶持。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偉平,省政協主席陳學亨等領導多次到隴西檢查指導工作,提出以隴西為中心把甘肅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和生物制藥基地。
去年3月,省政府出臺《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扶持辦法》,每年安排5000萬元中藥材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道地藥材優勢產區和優勢品種做大做強,扶持種子種苗、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擴能、區域中心市場等關鍵環節。近日,省委、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快隴藥產業發展的意見》,每年再安排5000萬元隴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貸款貼息形式為主支持隴藥產業發展。
隴西縣黨參規范化種植基地。
中藥材地產交易市場一角。
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利好政策的出臺,為隴西縣發展中醫藥產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近年來,隴西縣按照定西市舉全市之力打造以隴西為核心的“中國藥都”的戰略部署,不斷加大中醫藥產業培育開發力度,全縣藥材種植基地穩步擴大,醫藥加工初具規模,龍頭企業蓬勃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產業效益日益提高,初步形成了種植基地化、加工精深化、市場專業化、服務配套化、產品品牌化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格局。2009年,全縣中藥材產業總產值達5.8億元,占到農業總產值的一半;農民從中藥材產業方面獲得的年收入達78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全縣中醫藥加工企業及市場販運年上繳稅收1500萬元。
優化品種結構基地建設穩步發展
日前,隴西縣柯寨鄉農民陳玉強正在拉磚運瓦準備建新房,他興奮地說,蓋房子的好幾萬元資金他早已準備好了,絕大多數來自于種藥材。
多年來,中藥材一直是隴西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8萬畝,為全國縣級行政區域中最大的種植基地。種植品種達35個,藥材年產量5萬噸、種苗產量1.5萬噸。大宗拳頭產品黨參、黃芪、甘草、黃芩等年種植面積均在3萬畝以上,年產量均在1萬噸以上。
面對國際貿易發展對中藥材產品銷售和出口提出的新要求,隴西縣響亮地提出以規范化種植來推動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的新思路,每年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建立起優質種子、種苗繁育和規范化生產示范三大基地,豐富了中藥材品種資源,加大對農戶的生產資料投入和因減少或禁止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而造成的減產補貼,極大地提高了產業的科技含量,使隴西廣袤的田野成了中藥材生產的“第一車間”,促進了中醫藥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甘肅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圖。
豐富中藥材品種資源,是提高抵御自然災害和應對市場風險能力的重要措施。隴西縣在首陽鎮建立了68畝的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區,建成了中藥材種苗繁育示范點和西部唯一的中藥材種籽種苗市場,先后引馴和成功栽培了紅芪、板藍根、黃芩、甘草、銀柴胡、防風、大黃、款冬花等68個中藥材品種。同時,該園區還進行大量的地產藥材良種選育擴繁等試驗工作,較好地解決了多年來因大范圍引種、過度采挖、不規范栽培,導致藥材種質混雜退化、病蟲害嚴重和野生資源遞減的問題,為中醫藥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源頭上提供了保證。在此基礎上,縣上在南部二陰區和渭河沿川區的菜子、碧巖等五個鄉鎮建設中藥材優質種子種苗繁育基地3萬畝,把菜子板羊村和首陽菜子坪村、樵家河村等村建設成為中藥材種苗繁育示范點,實現了專業化育苗、標準化操作、規模化生產,不僅為當地進一步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提供了種苗保證,滿足了當地生產的需要,而且大量銷往西北、西南和華中地區,引領著西北乃至北方藥材種植的潮流。
提升產業水平精深加工初具規模
中藥材提取物可以用于保健品、化妝品和藥物生產,是國內新興的產業開發市場,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通常情況下,一公斤賣8元多的黃芪,加工成飲片后能賣到12元,而如果初級提取0.3%,一公斤能賣到120元左右,80%含量的黃芪提取物更是一公斤賣到20萬元。中醫藥加工不僅延伸產業鏈條,規避大面積種植的風險,提高藥材利用價值,同時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悄然進軍,使農業生產與市場真正對接起來。
通過多年的培育發展,隴西縣現有較大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48家,個體藥材加工點達3000多個。2009年加工中藥材3萬噸,實現產值2.8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地產大宗藥材為主導的藥材切片、藥用飲片、食用飲片、提取物、保健品、中成藥系列產品加工體系,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部分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各國,年出口創匯達300多萬美元。
2009年啟動建設的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更是為隴西中醫藥產業發展搭建起了一個平臺。該園區是全省最具特色的五個循環經濟專業園區之一,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按照“一主兩副”的思路建設。其中主園區位于縣城東側,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以飲片提取、現代制藥、科研檢測、信息服務、商務會展為發展重點。目前已有千金藥業、麗珠集團、奇正藏藥、一方制藥等17個項目入駐建設,總投資10億多元,其中普爾康藥業、中天藥業、中天物流、效靈生物4家建成企業已建成投產。園區建成之后,將入駐企業180家,年藥品、藥材交易量30萬噸,藥材加工量20萬噸,實現產值260億元、利稅50多億元,其中上交稅金13.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屆時,隴西將成為全國中醫藥現代物流中心、中醫藥研發加工基地和中藥材現貨期貨交易市場,全縣將形成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真正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循環發展,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有效帶動全市乃至全省特色產業開發和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完善配套設施市場體系不斷健全
初夏時節,正是藥材交易淡季,但隴西縣藥材交易市場依舊熙熙攘攘,藥香四溢,天南地北的藥商云集于此,共話“藥財”,同謀發展。
按照建成匯集中藥材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為一體的交易平臺和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中藥材物流中心的目標定位,近年來該縣積極打造現代中藥營銷網絡,率先在西北開展中藥材期貨貿易、電子商務,充分發揮市場在產業化中的資源配置作用。
目前,全縣已經初步建成了以文峰、首陽兩大專業市場為龍頭,以菜子、馬河、福星等產地集貿市場為依托,以各鄉鎮收購網點為延伸的中藥材市場體系。2009年,文峰、首陽兩大中藥材市場集散新疆、內蒙、青海、寧夏等北方地區,以及浙江、安徽、貴州、云南、四川等南方地區的各類藥材600多個品種18萬噸,成交額達20億元,隴西藥材在全國市場上的份額已達到20%以上,所經營的黨參、黃芪、柴胡、板藍根、大青葉、大黃等品種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其中黨參、黃芪品種成為全國價格的“晴雨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