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中國·定西第二屆中藥材產業發展大會
8月28至29日在隴西縣隆重舉辦
打造中國藥都 提速經濟發展
甘肅省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中藥材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全省中藥材生產的優勢區域基本形成,呈現規模化發展的勢頭。2008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40.8萬畝,產量46.56萬噸,產值29.8億元。近年來,我省中藥材加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年加工量約為8.5萬噸,占全省藥材總產量的20%,加工產值約10億元。現在全省有蘭州黃河中藥材專業批發市場、隴西縣文峰中藥材批發交易市場和首陽中藥材大型集散市場3家大型中藥材批發市場,隴西倉儲容積達100萬立方米,倉儲能力10萬噸,成為南藥北儲、東藥西儲的天然倉庫。今年,省政府出臺《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扶持辦法》,將重點支持道地藥材優勢產區和優勢品種做大做強,扶持種子種苗、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擴能、區域中心市場等關鍵環節,通過連續4年扶持,全省中藥材產值提高50%,帶動主產區農民收入增加30%,力爭使甘肅躋身為全國一流的藥材生產基地和加工、物流中心。
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總面積20330平方公里,轄安定、通渭、隴西、臨洮、渭源、漳縣、岷縣一區六縣、119個鄉鎮,總人口3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0萬人。定西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也是甘肅省會蘭州市的東大門,素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距蘭州市僅98公里。隴海鐵路、寶蘭鐵路復線,312、310、212、316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定西又是全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定西的發展極為關注。上世紀90年代以來,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鵬、朱镕基、回良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定西視察工作。江澤民同志視察定西后欣然題詞“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2007年2月17日大年除夕,胡錦濤總書記第二次來定西視察工作,并同定西干部群眾一起共迎新春佳節,使全市人民倍受鼓舞。
定西自古以來就以“千年藥鄉”著稱,是全國“地道藥材”的重要主產區之一。全市中藥材不僅種植歷史悠久,而且資源十分豐富,其品種達300多種,在中醫藥常用的130多個品種中,定西境內種植的就有97種,占到了75%左右。定西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1640—3941米,氣候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區。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無霜期100—160天,年平均氣溫7℃。同時,大氣、水質、土壤均無污染。特殊的地形地理條件、氣候資源和生態環境,與中藥材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相吻合,適宜300多種中藥材生長和發育,也為開發綠色中藥材產品提供了先決條件。
近年來,定西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戰略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使中藥材基本完成了產業聚集和規模擴張的歷史性跨越,開始步入以提質增效為主的良性發展階段。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連續7年保持在100萬畝以上,占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的49%、全國的7.6%,當歸、紅(黃)芪、黨參等主導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全國中藥材的市場供求和價格走勢。全市中藥材年總產量達16萬噸左右,總產值達15億元左右,農民從中獲得純收入390元,中藥材產業已成為貧困干旱的定西市廣大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全市現有較大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78家,2008年實際加工中藥材7.38萬噸,占藥材總產量的46.1%,實現加工產值7.4億元,產品類型已發展為中藥飲片、中藥半成品(標準提取物)、中成藥、系列保健、美容化妝品等多種產品。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渭源會川和岷縣城郊、梅川和“當歸城”等6個大中型中藥材專業市場,中藥材年交易量達27.56萬噸,交易額29.4億元。特別是隴西文峰、首陽兩大市場年交易量達18萬噸,交易額20億元。隴西已發展成為全國僅次于安徽毫州的第二大中藥材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和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以及北方大宗藥材的價格形成和控制中心。同時,全市以“綠色、道地、安全”為目標,打造出了一批區位優勢明顯的中藥材品牌。隴西、渭源、岷縣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中國黨參之鄉”和“中國當歸之鄉”。
隴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在古代曾是隴右一帶的政治樞紐、軍事重鎮、文化中心,素有“南安福地”、“鞏昌雄鎮”之美名,“聲聞四達”幾千年。隴西是天下李氏的“郡望”。博大精深的隴西李氏文化源遠流長,已成為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縣位于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轄9鎮8鄉,總人口50.3萬人,漢、回等12個民族在這里和睦相處。縣內海拔介于1612—2778米,年均氣溫7.6℃,降雨量445mm,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眾多名優特產,尤以中藥材、馬鈴薯及其淀粉、傳統肉制品最為馳名。
隴西縣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316國道和209省道在境內穿行長度139公里,貫通9個鄉鎮;隴海鐵路縱貫東西,穿行長度75公里,并辟有8條鐵路專用線;正在建設的天定高速公路在境內將設5個車站;316國道和隴海鐵路交匯在隴中重要的“旱碼頭”文峰鎮,交通網絡輻射定西、蘭州、天水、隴南等地市,成為甘肅中部和南部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去年,省上把隴西列為全省六大物流樞紐來建設,為該縣建設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帶來了良好機遇。
新起點,新發展,新跨越。隴西正以嶄新的姿態昂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2006年該縣榮獲“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稱號,位居第六十九位。2008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農業增加值6.6億元,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8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1.4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700元和2232元。
今年以來,隴西縣委、縣政府根據形勢和發展的需要,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和認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國藥都、隴中現代物流中心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建成全省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宏偉藍圖,確定了“夯實城鄉基礎,提升特色產業,做大優勢工業,發展現代物流,開發文化旅游,推進和諧發展”的總體思路。明確提出要以打造“中國藥都”為目標,把隴西建成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飲片、中間提取物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中藥材期貨市場;以宇臻物流、中天中藥材物流等大型物流企業集團為支撐,建設隴中現代物流中心;依托“李氏故里”招牌效應,建設世界李氏文化中心。
隴西藥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這里盛產304種中藥材,素有“千年藥鄉”和“西部藥都”的美稱,是全國“地道藥材”的重要產區之一。南北朝時期的大藥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有“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今亦難得”、“獨活生隴西者質佳”、“當歸生隴西川谷、四陽黑水,俗稱馬尾歸”等記載。漢朝末期,與華佗齊名的隴西藥師封衡,用中草藥為曹操調理養生,深得其寵。盛唐時期,藥王孫思邈曾到隴西昌谷進行藥事考察,留下了“藥王山”、“藥圣村”的傳說。黃芪、黨參等地道藥材的采集、種植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在隴西首陽挖出八株黃芪王,最長的一株長2.45米,粗8.5厘米,充分證明隴西是黨參、黃芪等藥材的地道產區和最佳生長環境。1986年,隴西文峰藥市被評為全國十大藥材市場之一。2001年,隴西縣被國家農學會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2003年,“隴西白條黨參”、“隴西黃芪”獲得了國家質監總局的原產地標記注冊認證,得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8年,“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成為隴西中藥材走向世界的又一張通行證。
今年以來,隴西縣搶抓全省大力扶持發展中藥材產業和定西市提出以隴西為中心打造“中國藥都”的歷史機遇,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來發展,緊緊圍繞建成西北最大、全國重要的中藥材規范生產、精深加工、規模倉儲、現期貨交易、價格形成中心的目標定位,狠抓“三大基地”、“兩大園區”建設和信息倉儲、龍頭企業培育,有力地促進了全縣中藥材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全縣中藥材產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農民從中藥材種植、加工、運銷、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獲得的收入占到人均年純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建設三大基地,規范藥材種植
隴西縣是全國種植中藥材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品種達到30多個,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6萬畝左右,其中種植面積在3萬畝以上的黨參、黃芪、甘草、黃芩、柴胡等5種大宗藥材年產量達4.5萬噸,年產值達4.2億元,正常年景畝均收益達到1400元,較糧食作物增收30%以上。僅種植環節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386元,分別占農業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2%和20.1%。全縣已基本形成了以黨參、黃芪、甘草、黃芩、柴胡為主的5大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和以渭河沿川、南部二陰山區為主的優質種苗繁育基地,初步實現了以地道品種為主導的規范化、多元化、基地化種植。
今年以來,為了進一步提升中藥材品種改良和規范化種植技術,該縣重點抓了“三個示范基地”建設。
一是優質種子繁育基地。該縣投入資金35萬元,在首陽中藥材示范園開展野生中藥材引種馴化、新品種試范、GAP試驗、設施栽培,總面積200畝,其中黃精、穿山龍、龍葵三個中藥材野生馴化小區1畝,白芍、栝樓、王不留行等88個品種藥圃園5畝,羌活、益母草、秦艽、川芎等新品種示范39畝,黃芪、黨參、甘草等大宗中藥材新肥料、無公害農藥應用試驗5畝,標準化育苗150畝,努力創建省級中藥材科技示范基地。
二是優質種苗繁育基地。縣上投入資金24萬元,對全縣中藥材標準化種苗繁育基地按每畝350元進行補助,引進隴芪1號等中藥材良種,在首陽鎮、菜子鎮、雙泉鄉、碧巖鎮建成黃芪、甘草、黃芩、黨參四個大宗中藥材標準化種苗繁育基地390畝,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農戶發展優質種苗繁育基地10000畝,所產優質種苗由縣農業局負責統一回收,全部用于下年規范化生產基地建設。
三是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該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投入資金175萬元扶持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其中黨參畝補助500元、甘草和黃芩畝補助300元,黃芪畝補助800元,柴胡畝補助200元),在首陽鎮、福星鎮、馬河鎮、柯寨鄉、雙泉鄉、菜子鎮建成黨參、黃芪、黃芩、甘草、柴胡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3300畝,其中黃芪500畝、黨參1000畝、甘草1000畝、黃芩500畝、柴胡300畝。同時,還在7個基地中建成占地70畝的規范化生產核心試驗示范田,開展了利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等試驗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