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袁飛)今天上午,中國定西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介紹會在京舉辦。
甘肅省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長許爾鋒在會上指出,定西地處甘肅中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和新歐亞大陸橋必經之地,距省會蘭州僅1小時車程。全市總面積2.033萬平方公里,現轄安定及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漳縣、岷縣1區6縣, 常住人口293.51萬人。隴海鐵路、寶蘭鐵路二線,正在建設的蘭渝鐵路和即將動工建設的寶雞-蘭州客運專線縱貫全市,蘭州-定西、蘭州-臨洮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多年,我國東西大通道的重要路段平涼-定西、天水-定西的高速公路即將建成通車, 312、310、212、316等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區位非常優越。2008年底,全市生產總值105.65億元,比改革開放初增長41倍多;財政收入7.36億元,比改革開放初增長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5億元,比改革開放初增長28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9072元和2136元,分別是1978年的38倍和30倍。
定西自古就以“千年藥鄉”著稱,是全國“道地”、優勢地產中藥材的重要主產區之一,岷縣、隴西、渭源又是中國當歸之鄉、黃芪之鄉和黨參之鄉。據《漢代醫簡》、《居延漢簡》、《敦煌漢簡》和《名醫別錄》等文獻記載,定西所轄岷縣生產的當歸入藥已有1700多年歷史,世稱“岷歸”,在中藥配方中有“十藥九歸”、“十方九用”之說,素有“岷歸甲中華”和“中國婦科人參”之美譽。隴西等地生產的黃芪,以其根條粗大、質堅而綿、粉性足、藥用成份含量高而成為芪中精品,梁代大藥學家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載:“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今亦難及”。渭河發源地——渭源被譽為“黨參故里”,所產白條黨參,因其體胖梢長,皮肉堅實,品質優良而聞名遠近。全市中藥材不僅種植歷史悠久,而且資源十分豐富,共有各類中藥材品種資源313種。在全國統一普查的363個主要品種中,定西就有135種,占37.2%;常用的130多個品種中,定西就有97種,占75%左右。
定西之所以成為“千年藥鄉”和“道地”、優勢地產中藥材重要主產區之一,是由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鑄就的。全市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拔1420—3941米,氣候的垂直性、水平性特征都十分明顯。這里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無霜期120-160天,年平均氣溫7℃,大氣、水質、土壤又無污染。這些特殊的地形地理條件、氣候資源和多樣性生態環境,與中藥材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相吻合,適宜“道地”和地產優勢中藥材的生長發育,更為開發綠色中藥材產品提供了先決條件。
甘肅定西市市長許爾鋒
近年來,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據全市中藥材的“道地”、地產特性和種植規模優勢、適宜倉儲優勢、加工增值優勢和區位市場優勢,明確提出將定西打造成“中國藥都”,并把中藥材確定為戰略主導產業力促發展,推動中藥材基本完成了產業聚集和規模擴張的歷史性跨越,開始步入標準化種植、規;A藏、精深化加工、市場化營銷的發展階段。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并穩定在110萬畝,占全省的49%、全國的8%,其中當歸25.8萬畝、黨參31.5萬畝、黃(紅)芪26.3萬畝,分別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國的60%、20%和40%。中藥材總產量16.5萬噸,占全省的39.7%、全國的4%;中藥材產業總產值15億元,已成為農民增收、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一是良種繁育推廣步伐不斷加快。依托科研單位和中藥材科技園區,成功選育出當歸、黃芪、黨參三大中藥材新品系7個,并通過省級成果鑒定,選育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當歸新品種(系)示范種植已占到40%,黃芪、黨參新品種(系)示范種植均占到50%,在生產中發揮了顯著增產作用。篩選和成功馴化出防風、羌活、獨活、丹參等30多個適宜全市不同生態區種植的品種,并試驗研究了10多個品種的綜合配套技術,建立示范種植基地50多個5600畝,對豐富當地中藥材品種資源、有效抗御市場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加快。市縣與國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集中人財物進行聯合攻關,目前共實施國家、省、市科研項目22項,完成新技術研發10項并通過省級鑒定、應用到生產環節。定西還與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共同組建了中藥研發聯合實驗室,在中藥材栽培土壤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檢測分析、主栽中藥材原藥有害殘留測定、當歸及黃芪多糖提取、當歸及黃芪指紋圖譜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試驗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依托扶正藥業公司成立了甘肅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出了貞芪扶正膠囊、中成藥顆粒劑等系列產品。這些都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科技支撐。
三是原藥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組織專家制定頒布中藥材省級無公害質量安全標準9項,聯合甘肅中醫學院、中科院蘭州分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研制出當歸、黃(紅)芪、黨參等符合GAP種植規范的操作規程(SOP)5個。今年全市共建立中藥材無公害標準化基地56.7萬畝,標準化示范基地34萬畝,其中GAP示范基地30.2萬畝,并在全市形成了以岷縣為主的當歸、隴西為主的黃(紅)芪、渭源為主的黨參3個特色優勢種植帶。
四是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和岷縣“當歸城”等6個大中型中藥材專業市場,年交易中藥材27.6萬噸,交易額19.4億元,其中隴西文峰、首陽兩大市場年交易量18萬噸,交易額10億多元,成為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國第二大中藥材專業批發交易市場以及北方大宗中藥材的價格形成中心。定西冷涼干燥的氣候資源條件還催生了倉儲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南藥北貯”的地域優勢,涌現出了一批以隴西惠森為代表的現代物流倉儲企業,全市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10萬多噸。
五是加工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現有較大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78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2008年實際加工中藥材7.51萬噸,占中藥材總產量的46.2 %,加工產值7.4億元,產品已發展到中藥飲片、中藥半成品(標準提取物)、中成藥、保健品、美容化妝品等多個系列。還有17家加工企業通過國家GMP認證,年內又有10家企業實現GMP認證達標。甘肅扶正、岷海、眾友等已發展為省內外有影響的重要制藥企業,年實現產值近2億元。
六是產品品牌優勢不斷提升。全市注冊“道地”、優勢地產中藥材地理標記4個、品牌商標40多個,當歸GAP基地已于2005年獲得認證。甘肅扶正藥業公司以本地黃芪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貞芪扶正系列產品享譽全國,不僅成為“隴貨精品”,而且被國家確定為“中藥保護品種”和原產地認證產品。岷海藥業生產的“岷州牌”濃縮當歸丸,被收載為國家標準。渭源興華公司所產“德林牌”歸芪扶正膠囊獲衛生部保健食品證書。
同志們、朋友們,今后我們將圍繞打造“中國藥都”,秉承“綠色、道地、發展”理念,把定西建成中藥材產業科學發展的“三大基地”和“兩個中心”,即全國最大的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優質中藥材藥源和飲片加工基地、全國大型制藥企業前處理和保健品生產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中藥材價格形成中心、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110萬畝,并經過5年努力,標準化(GAP)種植率達到80%以上,優質種苗繁育基地發展到5萬畝;中藥制品GMP認證企業增加到100戶,飲片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中藥提取物生產線發展到20條,保健品生產企業發展到100戶;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到100萬噸,符合中藥材經營GSP要求的骨干商流企業發展到100戶,中藥材年交易量達到160萬噸,中藥材產業年總產值增加到38億元。
第一,以實施種子工程為重點,加快完善種子種苗規范化生產供應體系。依托中藥材科技園區,聯合科研單位,以當歸、黨參、黃(紅)芪三大主栽品種為重點,進一步強化育種科研和新品種(系)引進篩選,在全市不同自然生態區形成“道地”和優勢地產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生產基地,并切實加強種子種苗市場監管,確保質量安全。
第二,以推行GAP種植為重點,加快中藥材標準化生產步伐。遵循天然“道地”性準則和科學規律,促進中藥材GAP種植擴大到80萬畝以上,其中當歸GAP基地25萬畝、黨參25萬畝、黃(紅)芪25萬畝、其他優勢地產中藥材5萬畝以上。以市場為導向,強化產業內部協作,不斷提高種植基地的組織化程度。
第三,以促進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中藥現代化進程。將隴西作為“中國藥都”核心地,加快建設隴西現代中藥材加工園區及岷縣、渭源、漳縣、安定配套加工園區,推動中藥材精深加工集群化發展。積極引進國內知名制藥企業到定西設置前處理車間或生產分廠,推動中藥材精深加工不斷提升層次、擴大規模。鼓勵支持甘肅扶正、岷海、隴原中天、眾友、金羚等現有重點制藥企業,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名優產品,加速做大做強。
第四,以加強科技創新為重點,加快提升新藥現代劑型研發能力。依托定西與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共同組建的中藥研發聯合實驗室和甘肅扶正、隴原中天等龍頭制藥企業,制定科研計劃,實行人才、課題、資金統籌管理,加快構建優惠政策支撐,產學研結合,多主體、多學科共同參與的中藥現代化研發體系。引導企業向科技型、規;、競爭型轉化,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以扎實的技術創新開發知名品牌,以名優特產品不斷開拓占有市場。
第五,以強化現代營銷為重點,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大力改善現有市場的倉儲、貨運、信息平臺和服務條件,進一步提升隴西文峰、首陽兩大主導市場綜合功能,使其真正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全國一流中藥材市場。在全市各大產區中心區域,建設一批中小型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加快發展規模倉儲業,使定西成為國內“南藥北貯”的重要基地。
同志們、朋友們,定西作為“千年藥鄉”和“道地”、 優勢地產中藥材的重要主產區之一,富有發展生機與活力,而中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則又是一項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為了把定西打造成“中國藥都”,為了吸引國內外實業界和有識之士到定西投資中藥材產業,共同為人類健康事業做貢獻,市委、市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推進工業發展的意見》和《加快工業企業發展扶持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從土地供應、信貸支持、稅收減免和科技支撐等方面,規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并從不斷優化發展環境角度,提出了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全市還每年籌措5000萬元以上資金用于中藥材產業發展,從地方財政籌措1000萬元以上資金用于中藥材產業園區等基礎建設。對生產能力在1萬噸以上、通過GMP認證并投產的企業,以及新建的中藥材高新技術企業,積極申報省上爭取資金扶持。鼓勵和支持國內外各類人才通過技術入股、成果轉讓、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定西中藥材產業開發。對到定西投資興業的高新技術人才,在戶籍、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便利。對高新技術制藥企業,按15%的低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從事藥用植物初加工的企業,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對進入循環經濟園區的新辦中藥材加工企業,根據其投資額和科技含量,在土地供應方面還給予支持。